许 慎
[摘要]科普广播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或者鲜为人知的节目内涵和新奇感人的音响来刺激听众的听觉器官,是吸引和扩大新的收听人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其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新的升华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音响科普广播影响力
一、当前广播节目对音响运用提出新要求
广播中的音响包括有声语言、现场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它们都是广播这个电子传媒特殊的传播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它们都象报刊杂志上的文字和图片一样能给人以想象中的形像,听众可以闻其声,如见其人;闻其声,如临其境。
1、媒体之间竞争格局促使广播节目对音响运用提出新要求
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格局,对科普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电声广播要突破重围,就必须发挥自身传统的优势。同时还要吸纳、嫁接许多新媒体的优点与长处,从技術手段到听觉符号载体,从节目形态到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便广播让听众喜闻乐见、欣然接受。
从这一角度出发,科普广播如何了解听众日益增长的收听需要,制作精美的广播作品,就成了科普广播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或者鲜为人知的节目内涵和新奇感人的音响来刺激听众的听觉器官,是吸引和扩大新的收听人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其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新的升华的主要途径之一。
2、科普宣传的使命促使广播节目对音响运用提出新要求
科普宣传承担着介绍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传递科学知识的使命。科普宣传涉及人的创造活动、自然万物的演化等,如此广泛的题材内容有待于广播以其音响魅力去反映和表现。
多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夜幕下的野生动物园》在其短短的11分钟节目中。有机地展现了实地录下的十多种动物的原声,并以通畅明朗、稍带幽默的插播语言描述各类动物的行为、习性等,充分体现了音响的魅力;山西电台《宝宝哭声中的奥秘》则让专家从实际录下的几十种婴儿啼哭声分析出其所表达的意义,听觉效果生动,又传递了育儿护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广播音响的一切技能,即:有声语言、现场音响和音乐,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向听众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为他们学习科学、使用科学提供一座具有吸引力的空中桥梁。
3、科普广播节目的形态变化对音响运用提出新要求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普广播节目也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着。它的节目形态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我们细析一下上海电台的科普节目,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录播节目,而是既有录播又有直播:还有“录、直结合”等多种播出形态的节目。这种多元的节目形态,要求科普广播的编播者在更大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对广播音响提出新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它除了应该孕含着当代电声广播所应有的元素之外,还要能够让听众感觉到自己离科普广播是那样的贴近,让你可以从音响传输过程中体验人物真切感人的真实话语,或是社会、自然中产生的可贵声响,或者从历史有声档案中发掘出来的珍贵的音响。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音像资料中心目前蕴藏着数十年的各类真实音响资料,如何采撷,如何应用于特定的主题,就值得编播者的深思熟虑。
二、音响审美要求是提升影响力的核心因素
那么,什么才是构成广播音响审美的要素呢?科普广播的从业人员又如何才能制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乐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真实性是音响审美的第一要素
录音报道是以录音为手段去表现内容的,它能够使听众直接听到事物或者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比单纯的文字报道更加直接、可信。比如,上海电台播出的科普专题节目《话说航天40年》,节目中,长征火箭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孙敬良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几十年来辉煌发展的成绩。事后,电台收到大批的听众来信,他们认为,由航天专家亲口讲述航天,可信可佩。
又比如,上海电台播出的大型科普系列节目《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由著名科学家严东生、叶叔华、陈竺、杨福家等21位院士亲自担纲主讲,这一系列富有科学含金量、内容新颖而且具有权威性的讲座录音社会反应极为热烈,上海交通大学的数百位学生来电询问有否重播;同济大学的几位青年教师则来电要求代为录制整套节目的盒带。一位在读的高中生来信,述说了自己亲耳聆听了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戴立信有关“化学的回顾和发展”的演讲后,茅塞顿开,他和一些同学改变了原先都轻视化学课的态度。
2、感染力是广播音响的审美的第二要素
广播音响不仅能够显示事件的现场环境、气氛、状态,而且还能够直接揭示主题,阐述报道的中心内容,引起听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如上海电台播出的科普专题节目《华南虎最后的诺亚方舟》,一开始[录音:直升飞机轰鸣,机翼下远渡千山万水,来到南非进行野生训化的华南虎虎啸阵阵。(机声、虎啸渐隐)主持人齐歌低沉的男声:南非、菲利普利斯老虎谷。直升飞机在保护区上空盘旋,机翼下野生训化的华南虎“虎伍兹”和“麦当娜”虎啸阵阵。望着客居异乡、孤苦怜仃的两只华南虎,我们不由思绪万千……]这一组冲击人们心扉的广播音响,能不引起听众对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高度关注?能不引起世人对当今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反思?
3、艺术性是广播音响的审美的第三要素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听觉器官往往会把美好的音响信息反应到大脑相应的神经末端,经过高级神经活动,诱发出欢愉的情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曾刊文介绍了上海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动物)大脑奏出‘旋律源自声音的刺激。”
广播音响的制作和运用,既是软技术和硬技术的过程,又是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它还是艺术和技术相互交融的结果。广播奉献给听众各种各样的音响,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有时激烈、有时愉悦、有时欢快、有时深沉,而它在节目中的正确运用。能够使听众在汲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4、音响形式创新是广播音响的审美的第四要素
广播音响的生命力在于常变常新。它也需要从结构、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不断产生节目亮点。以吸引公众。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广播音响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传统的电声广播与网络广播、电视广播进行有机的嫁接,这种嫁接将使广播音响的广度和深度有更大的飞跃。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广播记者陈乾年就大胆尝试在记者无法到达现场的特殊情况下,在电视机荧屏前进行录音并加以二度创作的采访方式,这种方式获得了成功。对此,他曾经撰文写道: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其他传媒工具,来一番创造和加工,为我所用,从而转化为一种新的优势。”在这种思路的启示
下,我们在节目音响中多次嫁接网络广播,利用网络连通天下的优势。采集到更多的音响,最终服务于我们科普广播的节目内容。比如,我们播出的科普专题节目《华南虎最后的诺亚方舟》,就是典型一例。我们没有充足的经费和人力,去远赴万里之外的南非菲利普利斯老虎谷进行(我国)华南虎野生驯化的实地采访,然而,通过嫁接网络广播,我们成功地录制了华南虎野生驯化的实况录音。这种用嫁接网络广播的音响,以最迅速、最经济的方式服务于科普节目內容的做法。得到业内同行们的认可。
音响形式的创新还要敢于突破人为设定的雷区和禁地,对情景再现之类的音响我们要敢于科学、合理的使用。事实上,在大千世界里,由于这样那样的主、客观原因,如警方破案(包括犯罪分子作案)过程等,任何广播媒体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里录制好所有的音响,我们可以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事后的模拟录制。事实证明情景再现类音响的合理使用,也可以使音响服务于节目内容的领域和层次更上一层楼。
另外,广播音响还可以借鉴电影蒙太奇的技巧,把编播人员采制的新鲜的现场语言和音乐音响加以剪辑、合成,使其具有制作上的可变性和综合性,在服务节目内容上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5、音响运用需避免脱离主题内容
我们强调广播音响在科普广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注意避免脱离主题内容,过度甚至滥用音响的倾向。如果不重视主题的提炼,不重视内容的启迪、教育作用而只是一味地在音响上“炫技”,那么,其作品必然是贫乏无味。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其效果必然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要真正做到音响为节目内容服务,首先就要紧扣节目的主题,去采访、策划、制作好有声语言、现场音响和音乐等广播音响,然后根据节目主题的要求。与其他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从而使整个节目活起来,以达到影响听众、感动听众、服务听众的最终目的。
其次,在运用广播音响时,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张驰有度。节目内容的叙述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节目的重点部分。我们就应该突出地使用广播音响,用音响强化、烘托重点内容,渲染、升华重点内容。而在节目的非重点部分则采用概括的手段,简略而过。详和略、张和驰都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处理这种矛盾最好的辩证方法就是抓大放小、主次分明。如果在整个节目中,音响运用面面俱到,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广播音响,再好的节目内容,奉献给听众的仍然是一档主次不分、泛用音响的平庸节目,它带给听众的不是乐音,而是一种听觉上的污染。
三、音响运用是优化传播手段的重要一环
中国科技协会原主席周光召曾在“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一文中写道:“从传播学的立场看,传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科学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其中每个层次都各有特定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式和社会效果。”这一表述清晰明了,其中“科学普及”涉及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式和社会效果”的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从广播音响的运用来看,它实际上关乎“传播方式和社会效果”。
广播科普中优质的、哪怕是点滴的音响运用,可以胜过一般化或干巴巴的大段的文字传递,这已经从无数成功的广播作品中的名人、权威的真实谈话,自然界生物的真实声响,社会经济生活中真实音响的感染力、影响力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因此,音响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技术性的手段,而是优化广播传播手段的重要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提升广播科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