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指明 道路共创

2009-08-31 02:58肖展力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8期
关键词:通史研究性选择题

肖展力

一、2009年高考广东历史试卷特色

2009年高考是广东X科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我常对学生说,你们是“末代皇帝”啊,末代皇帝基本上是败家仔,卖国又败家,以此来激发考生的学习热情。还好,他们没做“末代皇帝”,成绩不错,平均分119.8,120分以上占54%。今年的历史试卷也非“末代皇帝”,它继承了几年来新课程的命题方向,总结起来有如下特色:

1. 强烈的通史色彩。

为了解决不同版本给命题带来的困难,命题人员没有受到模块的约束,独辟蹊径,在通史上下功夫,今年的试卷延续往年的做法,25题选择题按时间顺序排列,虽然模块给打乱了,却符合一般人的记忆规律。按时间顺序思考问题,给考生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不得不说这是命题人聪明的地方,既可以避免版本的麻烦,又弥补了课标的不足。

试题在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也体现通史意识。第5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分别选取战国、汉武帝、唐宋、明清四个时段,分别设计问题,检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把握情况。既考查君主专制阶段发展特征,又从通史角度要求考生明白历史发展规律: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试题在非选择题的设计上,更显通史色彩。第26题,命题人员匠心独运,设计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的掌握情况,要求回答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发展演变。第27题,应该说是通史味最浓的,第一问考查近代中国各阶级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所做出的努力,难度不大,梳理一下在国破家亡的状态下,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所作所为即可;第二问考查中国近现代提高农民地位的纲领和政策,跨度大,但难度不大;第3问考查见证“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参加的国际组织。三个设问都带有对通史的考量,给2010年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2. 强调新情景的创设。

今年的历史试卷延续了往年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命题理念,更大胆,更具开放性地设计题目。除了使用图片、表格数据这些常规的材料以外,还使用了专家教授的观点材料、领袖人物对某事的经典评价、某论文的观点、相关宪法文献、歌谣、政府工作报告、宣传刊物等,这些新颖的材料,给考生极大的视觉冲击,要求考生在全新的历史答题环境中,调动每一个历史细胞,发挥最佳水平。

今年历史卷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命题人员大胆采用各版本教材以外的材料,有些材料甚至连老师也从来没看过。什么叫浩如烟海?什么叫汗牛充栋?老师也好,考生也好,我们每个人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总是有限的,所以要经常虚心地向别人学习。第9题选取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有趣现象:“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既是应景之作,又使考生在轻松幽默的历史环境下,接受教育。第16题提供一幅图片,选取的是大航海时代教皇仲裁西、葡的势力范围,第17题选取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这两题的选材出人意料,创设了全新的情景,考查考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题干的情景是全新的,离教材越来越远,但选项的设计却回归教材,看完四个选项,有一种从天上回到地面的感觉。因此,像这样的题根本不可怕,不管题干如何创新,考的还是基础知识。只要基础扎实,其实这一类题最容易得分。

3. 与研究性学习接轨,落实新课标。

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在新课标面前绝不含糊。今年第26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命题人员设计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别出心裁。作为每年的题眼,尽管没有去年那么出彩,但对研究性学习的提倡,是不容置疑的,老师和考生都要重视研究性学习。

第14题、第30题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影子,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再找理由论证观点,这不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吗?如果能把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把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研究历史的过程,这样一类题还会难吗?

4. 突出历史思维方法的考查。

今年历史卷的“能力立意”非常突出,在非选择题的设计上尽显命题者的高超智慧。

第26题,突出材料与结论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研究不能凭空想象,历史结论需要材料来支撑。

第28题第(2)问突出分析问题的方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其纷繁复杂的背景,在我们探究事件产生的原因的时候,历史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表述侧重点不同,要分析它产生差异的原因,显然要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来分析,尽管提供的材料有较明显的暗示,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方法指引,回答可能就会有偏差。

第29题第(2)问也是分析原因,但跟28题不同的是着重对另一种思维方法的考查,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用得最多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来分析问题。新课程采用模块教学,三个必修模块考生心中有数,如果把第(2)问改为“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删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这样一句提示语,难度马上加大,有多少考生会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天晓得。可见,命题人员用心良苦。

二、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2009年高考硝烟已散,2010年高考提上日程,我们将引来广东新一轮高考模式改革,今年的历史卷不仅是三年新课程命题的总结,也为明年文综历史部分命题指明了方向。结合今年历史卷的特色,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我们应该做好三手准备。

1. 一定要夯实基础。

扎实的基础,是高考能否出彩的根本保证,基础不扎实,再容易的题目也考不出水准,何况现在创设新情景的题目越来越多,可以这样说,只要基础好,打遍天下无敌手。

所谓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人物、基本事件、基本研习方法等,要熟练掌握这些东西,方法很多,要者有二:

一是强调对教材的熟悉度。尽管现在不会直接考教材知识,但通过创设新情景,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仍然需要教材知识的支撑。看完题目,从天上回到地面回头一看:哎哟,怎么这么熟悉?历史复习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熟悉教材可先从模块开始,每个模块每个小专题熟悉了,再转为通史复习就会很顺利。模块专题的复习不难,难的是通史,对老师和考生都是考验,大家都要把模块知识打乱,进行重组,再建一个通史的知识结构。不过再难也必须挺住,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要提高教材的熟悉度,就必须不断回读教材,不断归纳总结,好像也只有这一条路了。

二是强调一定量的相应练习。一定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看完一个专题,相应完成一个练习,把基础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既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在思路上得到拓展,把完成一定量练习,当成夯实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练习必须精选,随便拿一份练习就做,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好效果,最好是精选过往的全国各地高考题、模拟题,这些题质量高,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值得去做。

2. 一定要加强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

能力与方法是不可分的,高考命题既然是“能力立意”,那么方法的考查就水到渠成了,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会思考、概括、归纳,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体现在这里头。因此,复习备考必须突出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应这样来操作:

一是注重收集错题。无论是常规练习,还是测验检查,凡做错了,都要收集在错题本上,写上正确答案及分析其出错原因,时间长了,收集的错题多了,很自然就会把错题分类,属于知识性错误,赶紧找到教材,纠正错误;属于方法错误,可以再分细点,是看错题、还是题干分析错误、或是思路错误等,把错题归类,总结几点方法出来,对复习备考无疑是有帮助的。选择题容易收集,非选择题存在一定难度,文字多,要抄一次很费功夫,干脆把整题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也未尝不可。

二是限时练习,及时总结。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适用,既要练速度,更要作总结,特别是非选择题,完成后,对着答案,用红笔修改,把正确答案直接往上写,旁边再加简单批注,说明错的地方,错的原因。

三是多讨论。完成练习后,对疑难问题,找老师、同学争论去,争论过程除了对答案外,还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到同学、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原来可以这样思考,我怎么没想到?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3. 一定要处理好培优和补差的关系。

成绩优秀的考生,除了努力夯实基础外,需要格外注意历史思维方法的养成,这是这一类考生出高分的关键。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一般不会在基础知识上出错,只要在非选择题部分高人一筹,关键地方得分,就可以战胜对手。因此,优秀生要在二卷下功夫,日常加强非选择题的训练,提高对“难题”的敏感度。

成绩较差的考生,也不要灰心,要脚踏实地,以打基础为主,从教材出发,一个一个模块看,一个一个模块练,平时月考成绩可能会不太理想,老师会责怪你,家长会批评你,但一定要沉得住气,安排好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就是胜利。

责任编校李平安

猜你喜欢
通史研究性选择题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
蔡美彪心语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高三历史后期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