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钧
“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就知道,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1]“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2] “感觉到痛苦是某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因此这种痛苦的消逝才是幸福真实的标准。”[3]到底什么是幸福?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幸福是人类远离痛苦与厌倦及心灵满足的升华,幸福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任何阻力都无法阻碍人类追求幸福的原动力。可在校园中,幸福离学生却是那么的遥远,教师正在做着,为学生明天幸福而牺牲今天幸福的事。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不到幸福,幸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奢望。幸福不是来自外力的等待,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幸福从来都不会轻易获得的,教师赐与的幸福,学生是无法内化的,甚至可能异化,成为另一种痛苦。
一、为了明天的回报,今天就要不幸福吗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岂能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传统教育习惯以“先苦后甜”来教导学生,对于学生“蓬乱的头发”,教师由衷产生的不是怜悯,而是欣慰,似乎“头悬粱,锥刺骨”是教育生态中最为完美的场景。教师一再以追求明天的幸福为召唤,送走一批又一批正在缺失幸福的学生。学校教育就是以明天的幸福为核心辐射开来的,而辐射的原动力就是今日的付出。这种付出不仅是时间、汗水、寂寞,更是幸福。幸福的缺失,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快乐教育的缺失。诺丁斯曾说:当下的幸福与未来幸福并非不相容,实质上它对未来幸福是有帮助的。未来的幸福不是折磨学生的理由,当幸福与教育不在一块儿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不堪。回忆在往事里,岂能没有幸福!生命不可能缺失回忆的幸福,而生成幸福的明天。
教师说:虽然累,可是很幸福,因为值得;学生说:因为累,所以不幸福,因为不值得;教师说:痛苦是难免的,因为只争朝夕;学生说:痛苦是可以避免,因为幸福能留住朝夕。现在时的幸福与未来时的幸福,不能人为地设立起隔离带,它们在时空中是一体的。“为了明天幸福,今天也必须幸福”,这是学生发自内心却不敢发声的宣言。教师威慑下,学生表面的臣服,不是心服,充其量不过是无言的争论。没有平时点点滴滴的滋润,怎能看到花儿齐放时的光彩。
二、幸福是不能嫁接的
别说真心付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幸福,那其实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教师的关爱,学生并不能真正体味到,甚至得到的是一种异味。幸福不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而感受到的,它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说:“学习多么的幸福!”学生说:“学习多么的痛苦。”同一件事,由于出发点或者立场不同,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生态学家看到狼追逐羊,是一副多么和谐的景象;文学家却看到了血腥;教师把自己的幸福观强加给学生,学生不断地对教师强加的幸福进行免疫,最后只留下排斥和沉淀。
教师嫁接幸福,是为了实现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而选择的自圆其说,“为了明天的幸福,可以放弃今天的幸福。”教师的幸福观与学生的幸福观是异质的,或者说是游离的。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把所谓的“幸福基因”强行转移到学生的基因组中,这种强行闯入的“幸福基因”是不能在学生思想中正确无误地表达的,甚至会突变成“痛苦基因”,因为教师和学生表达幸福的遗传密码是不能通用的。教师幸福的版本,对学生来说,不是一场精彩的表演,而是在折磨中渡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师生的幸福观是脱臼的,强行的结合只能相互排斥。只有让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建群,才是最好的选择。教师的幸福观,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抗原,除了彼此排斥,还有什么?教师把幸福当作是目的,而学生把幸福当作是过程。学生的幸福往往由教师说了算,教师认为学生勤奋学习是一种幸福,它就是幸福;认为学生嘻闹不是一种幸福,它就不幸福,忽视了最具有发言权的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是否幸福,教师不可能不明白。教师不愿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害怕去接受事实。冷漠地把自己的幸福观抛给了学生,不管接受与否。教师在幸福观上的霸权地位,营造成了叛逆的一代。“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教师越想限制某些事物,这些事物就越具有生命力,就算它在学校中没有生存的物理空间,也会充塞着学生的思想空间。教师可以阻止学生暂时的行为,可无法占据学生的思想。教师越想把学生的幸福寄托在未来,学生越想把它留在今天。所以师生的幸福观有是隔离的,教师的幸福观只能在学生的听觉中留下影响,而很难在脑海中驭起舵,载向彼岸。
三、为了学生的幸福,教师必须割舍一些功利的因素
有什么理由为了明天的生活而牺牲现在,使现在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教育者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并接受批评,批评的原因与教育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教师并不是不明白学生的现状,可是很少有教师去改变这种情况,因为改变需要有勇气和代价。学生幸福不见了,向谁去喊冤,抱恨的对象就是教师,因为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社会的期望,而是来自教师的期望。
教育手段不是折磨学生的目的,而是策略与工具。从学生的痛苦中,教师应该有所领悟和反思,幸福是经不起折磨的,否则师生只能徒生痛苦。学生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状态,失去幸福,也就失去良性分化的外在因素,功利因素又加剧它的演变。学校生活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重要的一种生存际遇,学校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欢乐还是痛苦,绝非一时的主观感受,而是对他们的一生幸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功利化的教育手段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如家庭作业,本是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可偏偏成为教师提高分数的最佳手段,大量的家庭作业已成为学生课后生活的全部,成为折磨学生的工具之一。
“孩子在学校是幸福的,他们的教师也应当是幸福的。”[4]和谐教育应该让学生彼此感到幸福,幸福是圆,师生畅游其中,才能其乐无穷。师生从幸福观的角度分析,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任何一方失去幸福,幸福都将荡然无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会不到幸福,就会失去热情和可持续性;学生失去幸福,教育将成为圈养之所,彼此除了生存需要,还有什么?师生的幸福是一体的,彼此相依相存。教师的幸福以学生的幸福而幸福,学生幸福的源泉来自教师无私的关爱,教师以爱学生为幸福,学生才会幸福不止。学生的幸福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分不开的,师生共同幸福,不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只有在师生自身中才能发现它,拥有它。
人生来就有谋求幸福的欲望,幸福不仅是未来时,幸福更需要现在时。我们的教育也更需要让幸福的爬山虎,绿化学生生活中的角角落落,让幸福的紫藤从学生的今天长到明天。
注释:
[1][2][3] 叔本华著,李成铭译。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4,42,103.
[4]徐廷福.快乐学校:诺丁斯对学生幸福的现实关照[J].教育导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