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秋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2009年“两会”以来,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二是国家的资金投入前所未有,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认清形势,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高度,紧紧抓住就业这个关键点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要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宣传,为中职招生营造氛围
在5月、6月、7月分别组织中职学校开展学生技能展示和宣传月、宣传周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和现场展示活动,把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奖学金、学费减免政策和优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业绩,宣传到初中学校、社区和村庄,让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全面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职业教育、选择上职业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开展“城乡互动、对口帮扶”活动,让城市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进一步扩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力度。另外可以通过展示校容校貌、请成功的毕业生现身说法、编写报考指导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以及目前的人才需求形势,科学地进行人生规划和生涯设计。
三、结合实际,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职业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当前必须正视并付诸行动的现实问题。
1. 办学模式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路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科类,努力建设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弹性学习制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职业需要,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密切结合。
2. 整合课程,加大实用性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现状,调整或整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本着“实用性”原则,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减弱课程的学科体系性,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构建起涵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职业学校应该增加实验实习课的课时,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技能训练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实习单位资格审核制度、学生实习备案制度、实习跟踪管理制度、企业与学校信息互通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了中职学生的实习管理,做到学生实习不走过场,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