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写作教学探讨

2009-08-31 06:46杨兴盛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内容作文思维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考题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考查的内容上也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命题者为了让考生在作文卷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文”可做,命题时往往不再在审题上设障碍,而注重考题的“开放性”。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就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思维。要想在写作中有所突破,就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有独创性,要跳出思维的定势,以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来吸引人。我们必须注意作文教学。

首先,打开思维的“匣子”,立足于“创”字。

中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究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范围和内容成了一个严重封闭的“匣子”。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尤其要从思维训练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二中王晓群老师上作文课,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展开联想。同学们踊跃发言: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篮球,迷人的彩灯等等,这时王老师又引导学生根据事物外形,联想到本质:圆像空虚,像一无所有,像成功的花环,像失败的陷阱,表示结束的句号,表示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象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所以现在我们必须立即把思维训练纳入作文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养成“去粗存精、去伪成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热闹中潜隐的寂寞等。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敏性就增强了。

其次,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长幼之情,邻里关系,欢乐与忧伤,成功与失败……要不失时机的进行“热点炒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班上刘倩的周记中有这样一段:考试好惨,爸妈对我有多大期望啊!晚上,我不敢回家,脑子一片空白地在街上走着,七点多了,冬天的夜异常地漆黑和寒冷,只有小星零散在天幕上,从不善感的我,此刻有多愁,我似乎听到爸爸的叹息声,看到了妈妈阴沉着的脸……

多么真实的感受,多么新奇的描写,可见生活给了她丰厚的滋养。要把学生目光引向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察生活,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这样的文字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作文中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要广泛阅读,勤于写作。正如欧翁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任何一项技能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而作文更是如此。平时我要求学生写生活札记,还特意为生活札记开设了几十个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等。通过三年的努力,他们的文笔流畅,表意准确,清晰的文字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鼓励动笔,做好一个“练”字。

现行教材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往往是读什么文章就定什么作文,写作成了阅读的附庸。有的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安排前后脱节,缺乏连贯性,有的单元写作训练内容与前面雷同,缺乏新意。而且每次作文多数是篇章训练,综合训练,极少地单项训练,分解训练。这样起点太高,学生会厌作文,怕作文。因此,我们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作文素质训练的内容目标体系。要注意“三个一万”的作文训练量:

一万字的课堂作文(每周1次,每学期至少16次,至少600字)。

一万字的课外作文(片断训练,每周2次,每学期至少30次,每次至少300字)。

一万字的读书笔记(或做卡片,或抄名言警句等)。

相信,通过这等练习,还怕没“米”可炊吗?让我用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话作结束语吧: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杨兴盛,甘肃漳县草滩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内容作文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