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飞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课堂中的任务教学本身就是教与练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有机结合,通过任务教学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师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开展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层次、深度和广度的练习活动,适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能力。下面就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练习,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完成任务。这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练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设计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设计的过于简单,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设定,设计的过于困难,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者要多方考虑、全面衡量。首先,任务要有针对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其次,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分析任务,提高教学效益
任务给出后,作为教者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一个任务都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对于旧知识点,任务的实施有没有对学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对于新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者对其进行适当地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面少走一些弯路,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Word一章制作电子小报时,教师很容易设计这样的任务:让学生结合一定的主题自己制作一份美观的电子小报。但在制作小报时,教师还应该进行其它的任务分析:比如,制作小报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对于旧的知识点,例如艺术字的使用、文本框的编辑、表格的制作等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要不要根据大任务再设计一些小任务(如小报的标题用艺术字设置,框架用文本框来做)?
3.完成任务,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分析完成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跟其他课程有区别,操作性较强而且都要借助于上机实践完成。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学生通常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
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和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这时,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4.评价任务,监测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要适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并要着重有效性和激励性。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并能给学生以学习激励和导向,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
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巩固教学目标
1.准确设计
准确设计,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练习目标,力争做到每一练习任务目的明确。目标要针对性强,既要注重对薄弱环节的强化练习,又要兼顾全体学生练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如讲授“初识电子贺卡”一课,教师将其与“5.12”汶川地震事件结合,巧妙设计了“共同祈福,让爱传递”的电子贺卡练习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练习操作,不仅实现了本课制作贺卡的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并达到共渡难关、献出爱心的情感升华。
2.精心思索
在选取练习内容时精心思索。练习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指导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形成操作的技能、技巧;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要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性、共同性的关键问题,从而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调整计划顺序”一课,老师针对 “剪切”、“复制”的操作知识点,巧妙设计了“找出作息时间表的错误”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找出不恰当的时间安排,运用“剪切”、“复制”操作进行调整。
3.分层设计
学生的个体学习程度、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设计中要照顾全体学生练的需要,练习内容要分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等不同层次。
4.形式灵活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能力,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单调、机械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技能的提升。学生喜欢生动的课堂,更喜欢生动的练习形式,教师可以采取如游戏、比赛等形式展开练习,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