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梅
在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下,多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涌现出来。我认为,在课堂学习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采用何种方式能做到以人为本,对学习有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貌似单一的音符经过作曲者的精心组合可以汇成优美的旋律,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的策略组合也可以相互作用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和效果。
让优雅的“和声”尽情地奏响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分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和声”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共同鸣唱学习之曲。
在课堂教学中分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而这“和声”怎么组合合适呢?我发现互补式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比较合适信息技术课堂。在分组时考虑学习个体的操作技能,选择互补型,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考虑学习者的目标,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合并同类项。
在信息检索单元中,我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方向进行自愿分组,然后兼顾操作技能上的互补进行调整,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朝着同一目标前进,遇到困难相互帮助解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完善操作技能,内化知识结构,培养合作意识。
这种“和声”方式可以保证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关注自己所在区域不偏离目标,主动搜寻答案,在交流中整理思维、共同经历学习过程。比起那些灌溉式学习,鼓励学生去探索实践,在相互影响、渗透中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这样的体验过程更能给学习者的心灵带来共振。
让灵动的“音符”激荡着课堂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有着独特思维和见解的个体。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对同一知识的内化方式不同,注意的时间顺序和思考的方向方式不同。他们就是教学课堂的鲜活灵动的“音符”,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可以让整个课堂丰富生动,充满生机。
在对“文本信息加工”这章节的学习中,同学们有的热衷于制作活动海报,有的忙于设计个性信封,还有人编写常用字处理软件使用报告。我想这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效果,让信息技术的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会学习向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发展。
正是这些可爱的“音符”们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思考,善于发现,通过探究与交流,不段地创造着教学的高潮。他们的行为在学习中相互起着示范的作用,同时又无形中将这些行为变成了有利于整体学习的情境,创建了全体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从而推动了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
让和谐的“滑调”快乐地释放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会发现,在认知结构并非“零起点”的教学课堂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滑头调皮的反其道而行的学生。这种“滑调”对整个教学“乐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学会容纳不同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内心。
经过课堂观察,我发现 “滑调”的心态有三:一种是对所学知识已经掌握,第二种是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还有一种则是表现欲很强。对第一种,可以让他们成为其他学习者的辅导员,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或让其在任务上挑战高难度,在探究中享受思维爆破的乐趣;对第二种,一方面精选符合生活情境和学习需要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触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用美好的结果引发学习的间接兴趣;对第三种,教师可对学生的言行作适时点评,将他们的表现变成可以激起整体学习的动力,也可以适当调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
在处理这些“滑调”问题上,我们要做到不岐视、不漠视,行动中不如临大敌、不轻描淡写,让这些“滑调”快乐释放,并善加利用,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民主、平等、和谐、快乐。
让优美的“节奏”伴随着全场
新课程标准是粗线条的,教师可以发挥创造性,彰显教育个性。不过无论多么有艺术、有个性的课堂,都要有自己的“节奏”,它应该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适时表现出的语言和行动。
我认为,教师的“节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不适宜的介入会让学习者思路中断。例如,学离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高频介入,而在算法学习中,教师的“节奏”必须慢。没有“节奏”或是混乱“节奏”都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把握不住真理的脉搏,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传授者变成了促进者,传统的管理者成了引导者的今天,我们需要自己的“节奏”。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时,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行为,适时出现,在他们彷徨时为他们打开困惑之门;在他们迷路时为他们树立路标;在他们困滞时鼓励加油;在他们成功时为之欢欣鼓舞,这就是教师不能缺少的“节奏”。
教师在建立自己的“节奏”时也要注意情绪管理,既将乐观开朗融于课堂又不破坏学习氛围,不放羊不圈羊,收放合理,从而带给学生更高品质的校园生活,也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富有教育智慧。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验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和教师都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把学生装在心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各种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动态的学习情境,化解学习者的惰性,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心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每节教学课堂都谱写成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