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调查”与社会良心

2009-08-28 04:35周志强
人民论坛 2009年14期
关键词:媒介政治世界

周志强

媒介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功能性数据,屏蔽立场问题、放弃国家数据形式,也就更牵动人们的神经。对调查数據的关注本身,已经说明我们太需要一种非国家、非民间的“第三方调查”

一则来自媒介的调查报告,引发社会讨论,这个看似平常的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各种社会调查的别有用心或者灌水注水之间,冷静客观的公共媒介调查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与之相应,媒介调查显示了中国媒介新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良心。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媒介大国。我国日报总发行量世界第一、电视机拥有量世界第一、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收音机拥有量仅次于美国、上网人数世界第二一从2008年开始,媒介日益发挥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尤其是网络媒介,用铺天盖地的形式参与各类政治舆论,使得中国出现了特殊的媒介政治风景。正如英国的文化研究学者、曾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斯图亚特·霍尔所描绘的: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社会的高度发达、信息的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的多样变迁,使得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样一种焦虑: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让我们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

在中国,这种媒介文化造就了两种分立的景观:主流媒介常常遵循唯美主义的原则进行人和现实的想象性关系的生产;私人媒介则致力于与主流媒介的狂欢对抗、甚至起哄围堵,不顾一切,从而不免陷入一种破坏性欲望的生产流程之中。简言之,前者激发读者或者观众浪漫的美学幻觉,后者激发他们自我独立和个性自由的政治幻觉,主流媒介与私人媒介都形成了对“真实现实”的集体遗忘

无论是新闻类周刊对刺激眼球话题的分析还是网络媒介对社会事件的“口水战”,都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而让“传奇”成为中国各类媒介的宿命。

在这里,不是所谓“冷静客观”的媒介立场或者姿态,而是能不能做一些启示冷静和客观思考的“材料”成为媒介的真正责任所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民论坛》杂志大型社会调查的意义就被凸显了出来。

事实上,相对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而言,《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的一组数据,更贴近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本身,更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干部读书问题,乃是国家的统计部门不会涉及到的问题,却又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一组干净利落的数据,把任何妄自推测和遮遮掩掩都拒之门外。这些数据,呈现了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冷静了头脑,实现了社会观察的可信性。

值得注意的是,干部读书问题的调查,第一次显示了社会媒介用现代理性的方式号召和影响读者的魅力,这种形式,暗示了媒介政治由广告型和文化型,向学术型和管理型的转化。长期以朱,有太多的鼓动性的词汇或者感染性的语言充斥在媒介政治文化之中,“调查数据”成为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根据。无论是文化的生产者还是接受者,人们都已经习惯于先被感动再去思考的方式。媒体的政治化功能被简化为广告式的煽情功能。表面看来,各种各样的话语充斥在报刊杂志之中。这使得来自个人感受的想象和领悟,代替了来自事实的调查和研究,杂评文章与网络哄客太多地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当公共媒介成了人们发泄情绪或者挥斥方道的阵地的时候,这种媒介调查的魅力就预示了媒介政治不能紧紧依靠“思想性”,更需要“学理性”的形式了。

简而言之,《人民论坛》杂志的这一次干部读书调查,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新的公信媒体的形象。媒介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功能性数据,屏蔽立场问题、放弃国家数据形式,也就更牵动人们的神经。对这种数据的关注本身,已经说明我们太需要一种非国家、非民间的“第三方调查”。这种调查沟通民意和舆论,有利于创造新的话语公正。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世界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