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琴
【教学理念】
三年级的学生写全篇作文可谓是初次涉猎,一定要让他们感到作文是学习上的开心果,疲劳时的调味剂。作文是真实的、生活的、趣味的、艺术的。场面描写要掌握全景和特写的搭配、点面的结合、主配角的交融、详略的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借赛龙舟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这次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与激烈的气氛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教学准备】
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录像。
2.端午节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祖国妈妈960万平方公里的怀抱里居住着56个大家庭,这些家庭的民风民俗各不相同,特别是迎接节日时,一个个精彩的场面叫人兴奋不已,难以忘怀。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个环节的出现来了个无缝对接。】
二、了解民俗
1.请看录像。播放四到五个不同民族过端午时的片断。
猜一猜这是什么民族过哪个节日的热闹场景?
你喜欢哪个场景?理由是什么?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2.谁能说说哪个场面与我们家乡过端午节相似?对家乡的端午节你还有补充吗?你们说对了吗?播放图片看当地过端午的场景,验证你们的说法。
归纳当地过端午节民俗民风:{1}倒挂菖蒲,佩戴香囊、艾蒿;{2}穿老虎服装;{3}吃粽子、鸡蛋,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包粽子、赛舟船等。
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倒挂菖蒲、佩戴香囊、插艾蒿、包粽子、赛龙船用意是什么吗?
(纪念屈原、驱邪等)
知识链接: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鱼鳖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鱼鳖。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4.在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哪个场面最吸引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明理由。
归纳:赛龙船。因为场面大,人多,热闹。能感悟到只有密切配合,团结一致才能胜利的道理。
5.展示龙舟图片:(连续播放)
学生读查阅的资料: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的龙舟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欢腾与紧张。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说、读等环节,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风俗等了解得更清楚、透彻,从而更热爱生活。】
三、精品细节
今天我们就以赛龙舟为例,写一写家乡端午节赛龙舟时热闹的场面。
屏幕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场面?(结合录像回答。播放下课时操场做游戏、菜市场叫卖、开学典礼、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等场面)
2.赛龙舟的场面应该怎样写才能气氛喜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归纳:
场面就是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
场面=人物+环境(内容要集中,不要松散。要突出场面紧张、热闹的气氛)
写法=点+面(先点后面、先面后点根据需要而定,注意点面交融)。面:是概括性的,整体写(是全体镜头,一般指观众,是配角),要略写。点:是对场面某一局部或个体进行描写,是特写镜头,是主角,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详写。
场面描写有时面中有点、点中有面,但无论写点,还是抓面,都要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联想来实现细节的生动性。同时还要注意修辞的运用。
3.再播放赛龙舟的录像,找出哪是点?哪是面?主角、配角?(小组探究、交流,交叉评价)镜头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定格。
归纳:龙船上12到18个赛手或龙船上的某个人是点,是主角。观众是面,是配角。所有的龙船和观众又形成了面。
【设计意图:看说结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场面,了解不同场面带来的乐趣。讲练结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病因,及时纠正。学生写的能力在训练中会逐步提升。在合作、探究、交流、评价中深化认识。】
4.你想从哪些方面把赛龙舟写详细;写精彩?(结合特写镜头商讨、汇报)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神态描写: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5.(再看片)思考: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你还想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你能联想到什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三国曹军在水上作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重点,不要蜻蜓点水,要重锤敲打,细致刻画,才能突出场面的壮观、激烈。如:人物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运用了联想找出声音相似点:鼓声如雷声(水战时擂鼓),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激战喊杀声)。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及人与人的精诚合作,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奋力争先、拼搏进取的精神。】
四、牛刀小试
请看下面三个场面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一个符合场面要求?请作出优劣比较。试着说明理由
1.枪声一响,所有的赛船竞相出发,像离弦的箭,眨眼就冲到了百米以外,看:鼓手抡起胳膊拼命地敲打着,头有节奏地上下左右地甩着,像吃了兴奋剂;领头的扎着红绸头带的选手瞪着眼,鼓着腮,分明是塞了两个大馒头;船尾的赛手不知什么时候,衣服已被汗水浸透。无论是什么原因也阻止不了他们团结协作,拼杀前进的勇气。
2.听到赛令,岸上的观众欢呼起来,有的扯着嗓门喊;有的振臂高呼;还有的暗中使劲,攥紧拳头盯着赛船。人流不停地像船行驶的方向奔去,像在追赶将要永别了的亲人。
3.比赛口令一落,赛场沸腾了。在加油呐喊声中,赛船飞一般地冲向湖心。看:第三道的船超越了第二道。他们动作整齐划一,上身前倾,使出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这可激怒了第四道的赛手们。只见鼓手咬着牙,瞪着眼,像雨点一样的频率敲打着鼓。浆也随着鼓点一上一下的起落。这时观众的助威声此起彼伏,这加油声像给第四道选手打了一针助力剂,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神箭一样从第三艘赛船边窜过,尽管第三艘赛船使出了吃奶的劲,急红了眼,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1个场面缺配角观众,虽说有面点的结合,特写镜头很精彩,却缺少全景式描写。形成了“独眼龙”唱“独角戏”的局面。
第2个场面项能扣住“热闹”二字来写。可惜只描写配角的点和面(全景和特写),缺少主角特写式描写,刚透出一点点“热闹”的味来就戛然而止了,真可惜!
第3个场面“热闹”的味道很浓,全景式描写和特写式描写结合得好。还用上了夸张手法,形象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设计意图:其一: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能及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为学生在写作时不出现类似的错误走了捷径,这是写作课中的实践环节。
其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练习,让学生有可选择性。这样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其三:为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活起来、精彩起来,这样引领性的细节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龙舟竞赛为例,我们知道精彩与欢腾的场面是通过全景和特写加点面的结合、主配角的交融、详略的把握来体现的。夸张、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赛场人欢笑、拼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妙笔生花
1.让美文在你们的笔下绽放。动笔写下你心中端午节感人的场面。
2.成文、修改、互评、润色。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