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戏剧文本阅读回归刍议

2009-08-27 07:06毛顺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戏剧小说多媒体

现在的时代是个快速、高效、信息容量巨大的时代,也是个“时尚”和“流行”的时代,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阵阵“流行风”的挑战,我们见到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又尤其在小说、戏剧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借助多媒体,一会儿看图片,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赏视频,又是争论,又是探讨,内容丰富,好不热闹。看的听的多了,读的背的少了;争的议的多了,静下心来阅读文本的少了,甚至省略了;还出现了个别教师在常规课上用影视剧的欣赏来代替小说、戏剧文本阅读的现象。美其名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显然这种流行、这种“高效”带上了这个时代流行的浮躁,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我们应回归到小说、戏剧文本的阅读。

一.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在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小说、戏剧的教学中会出现这种忽视文本阅读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存在如下几个因素。

1、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多媒体平台的运用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似乎成了每节课(特别是公开课)的必要环节,甚至在很多大型教学评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客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确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把这当成一种流行、一种时尚,用得过多、过滥,无疑会喧宾夺主,会淡化、忽视文本的阅读,如果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失去了文本的依托,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在公开课上出现了由于多媒体平台无法正常使用,公开课无法开展的情况,这岂不可笑?

2、阅读条件的限制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小说、戏剧的材料往往都是中长篇幅,大部头著作则是节选,缺少篇幅短小的阅读材料;中长篇小说、戏剧的文本阅读往往较费时、费力,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需在课后作大量的补充阅读,由于高中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条件的限制(课时紧张,图书馆图书数量不足等),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这个补充阅读,这造成这一任务必须由教师辅助完成。

3、对小说、戏剧教学理解上的偏差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戏剧文学最重要的要素,有人认为我们学习小说、戏剧的目的就是把握这几大要素,而这几大要素我们可以快速、轻松地通过欣赏相应的影视作品获得;现代社会影视文化发达,课本中出现的小说、戏剧基本能找到据此改编的影视剧:这样影视作品的欣赏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课堂,成为了多媒体运用的一种形式。既省力又省时,了解了人物、情节、环境,增大了教学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教师愿意学生乐意。影视作品的欣赏代替了文本的阅读,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诠释取代了学生的个性解读,学生对小说的分析鉴赏、探究评价等环节相应地被淡化、减少甚至忽略了。

二.用视、听觉的多媒体手段代替文本的阅读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曲解

对小说、戏剧文本的阅读,能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构想,与作品沟通、交流,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进行思想交流,产生情感共振;同时进行再创造,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理解意外之象,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培养自己的文学美感。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品质的形成,阅读美感的培养是必须以文本为依托的。

多媒体手段在小说、戏剧课堂上的运用最多的是看图片、听音乐、赏视频,但是音像、视频是作用于视、听觉的文艺欣赏、品鉴,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由演员完成,观赏者往往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被动地接受信息,难以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文本阅读则是阅读主体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主动地与作者、作品交流、碰撞,进行探究、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了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性。因此,可以说,视、听觉的欣赏与小说、戏剧的文本阅读是两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作用于不同的信息接收系统,两者的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小说、戏剧的教学等同于艺术欣赏中的把握情节、欣赏人物形象,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

笔者认为,以为观赏影视作品就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些都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同时由于缺乏对语言文字深层次的品味,也难以达到课标要求“把握小说、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课程目标,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根本任务——语言训练,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养成不爱阅读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不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不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难以体现。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奋起杀敌前的环境描写“那雪正下得紧”,“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看似寻常,但深入地去咀嚼,就可以品味到“美”,体会到作者独具匠心,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中“小说与戏剧”的阅读提出了六点要求,“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视、听觉的感受欣赏代替语言文字的阅读,从读文回到读图、听音,去单纯追求形象、感官的刺激性、愉悦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三.采用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立足于文本,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笔者基于自己的实践,对小说、戏剧文学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创条件,早安排

对于新学期要接触到的小说、戏剧的学习,尽可能在前一学期的期末以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家阅读,并且写下读书笔记,开学时检查。这样可以有效消除阅读小说、戏剧文本在时间缺乏和图书馆资源不足方面的局限,保证学生较多地阅读文本。

2、重诵读,品语言

小说、戏剧是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体裁,它往往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我认为,诵读是小说戏剧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步,诵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个性化的语言。还可以扮演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或改编续写小说、戏剧后再表演,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雷雨》时,先让学生阅读剧本,品味语言,然后分角色表演,教学效果良好。

3、重设计,理情节

小说、戏剧大都重视悬念的设置,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在教学时要重视提携全文问题的设计,这样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推动学生去追寻情节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谁杀死了别里科夫”。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仔细阅读了文本,抓住了一些很关键的细节。通过这种方式,把握住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梳理清了文章的情节结构。

4、抓特征,善归纳

新课标要求“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所以我们要扣住文本特征阅读,把握住文本的特征、规律。以时间、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要素为中心,引导学生采用树枝型、图表型、结构图等形式归纳、总结文本特征,这样往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在《边城》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学生较容易地把握了该篇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此外,也可采用仿写的形式,从语言的优美到人物形象的生动、情节构思的巧妙,都可以进行模仿,毕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是许多大作家曾经走过的路。尝试小说、戏剧的创作,学写小说、戏剧的评论,好作品贴到校园博客,这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调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说、戏剧的阅读是文学性很强的个性阅读,这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代替。

毛顺霞,女,广东珠海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

猜你喜欢
戏剧小说多媒体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传统戏剧——木偶戏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倾斜(小说)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