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2009-08-27 07:06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情境思维同学

任 远

所谓引导,指带领或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即是指由教师主导,带领学生去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加以启发,以达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思考的目的。

关于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孙德玉老师作过三个形象而恰当的比喻:

教师是交警——只指引方向,而不是亲自带路;

教师是车夫——鞭策驴子走,而不是推驴子走;

教师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只提问题,只是客观介绍,没有明确结论。

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搞一言堂,千万不要凡事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千万不要逆学生的天性,要给他们自然发展的空间,在强迫、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教学成果;作为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想象的、发散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多重想象、多重思考的机会。好的教师,讲课应该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期待上课,欲罢不能。

举例来说,子思的散文《中国的牛》。对于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引入问题情境的:牛这种动物大家熟悉吗?大家能够讲一些关于牛的词语或者是故事吗?学生们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谈到了十二生肖中的牛,它本来是应该为生肖之首的,结果被老鼠占了先,抢去了第一的位置;有的同学谈到了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同学讲到了评价牛的一句名言: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还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前不久发生的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铵的事件;有的同学想到了股市中的熊市与牛市……思维之开阔,讨论之热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认为,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大家带着种种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进入了课文,进而得出带有个性的结论。在深入讲解的过程中,人与牛的田垄相遇也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好例子。在这个地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当人与牛在田垄上相遇时,非要突出阡陌的狭窄?学生答:只有狭窄才使人与牛产生狭路相逢,避无可避的效果。为什么人牛相遇后人会有“踟蹰”的心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有意思,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人在犹豫到底该怎么走?是走下田去还是等着牛先过去;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人心中“人类是高等动物”的心态在影响的结果,人一方面放不下自己是高等动物的惯性思维,放不下所谓的面子让牛先走,另一方面又明知自己不是这一群牛的对手,非让不可,在面子与现实的矛盾中纠缠与挣扎的复杂心态;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人在想办法怎样和牛斗,既斗勇又斗智的片刻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也锻炼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再举一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建造一所房子,如果它建造在江边,你会选择……有一学生回答:湘江畔,因为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非常美妙、令人向往的画面。通过这一启发,使学生能够串联起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体现了思维的发散与知识的拓展。再问:如果这所房子建造在一座桥边,你会选择……有一学生回答:康桥边。因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实在太美了。“那河畔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继续设问:如果它建造在树木里呢?有学生回答说希望在橡树林里——联想到舒婷《致橡树》,也有学生回答说在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边,还有学生说希望它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还有学生说它能够像海子所描绘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作好对学生的引导,是关系着如何将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任远,男,湖北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情境思维同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