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江
夜幕降临,很多店铺门口的霓虹灯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霓虹灯是如何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彩光呢?
原来,霓虹灯里“住”了几位特殊的“主人”,它们有一种奇特的本领,能使霓虹灯发出各种各样的光来。这几位“主人”就是氖、氩、氦和水银蒸气。氖可以使霓虹灯发出红光,氩可以使它发出浅蓝色的光,氦可以叫它发出淡红色的光,水银蒸气能使它发出绿紫色的光,有时候人们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装在霓虹灯中,就可以叫它们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来。这里先谈谈氖和氩。
氖气的来历
氖是在1898年由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的,它的拉丁文意思是“新”,即氖是一种从空气中发现的新气体。那为何要用“新”来为氖命名呢?
那时,人们以为空气的成份不过是氮、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而已。而凭空出现的氖气让人们惊讶万分,便以“新”来为之命名。
氖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每一立方米空气只有18立方厘米的氖气。氖是一种十分“懒惰”的气体,它见了谁都“不理不睬”的,平时,人们几乎见不到它的化合物。
在电场的激发下,氖能射出红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氖的这个特性制成的。在霓虹灯的两端,装着两个用铁、铜、铝或镍制成的电极,灯管里装着氖气。通电时,氖气受到电场的激发,放出红色的光。它的这种红光在空气中的透射力很强,甚至可以穿过浓雾。因此,氖灯常出现在港口、机场、水陆交通线的灯标上。
氩气的出世
有句成语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氩气的出世恰好证明了这句成语的准确性。
事情要从1890年说起,当时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然而,英国科学家雷莱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却发现了一件怪事:他设法除掉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按理来说剩下的气体都是氮气了。可是,测定下来的结果却是每升氮气重1.2572克。
为了证实这个结果是否可靠,他又从氨气中分离出了氮气,再测定一下,结果竟然是1.2501克,比上面测量的结果轻了0.071克。这可真是怪了,分明都是氮气,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呢?
雷莱决心重新做这个实验。他异常小心地不放走一个小气泡。结果呢?还是每升相差0.071克。他想,不妨再从其他的含氮化合物中制出氮气来,多实验几次。可结果和从氨气中取得的氮气一样,每升也是相差千分之七克。
这是什么原因呢?雷莱百思不得其解。1892年,他在一家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了一封信,征求其他科学家的帮助。然而,他没有收到回信。
直至1894年的夏天,雷莱的朋友、化学家莱姆塞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探索这个秘密。
他们详细地研究了实验过程,最后莱姆塞想到,也许从空气中分离来的氮气并不纯净,其中含有某种密度大于氮的气体,因而造成了这个微小的误差。
于是,雷莱和莱姆塞分头进行了实验。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他俩都制得了少量的特殊气体。这种化学性质奇“懒”的气体,他们还是头一回碰到。他们就把它取名为“氩”,拉丁文的意思是“懒惰、不活泼”。
虽然误差只有千分之七,可是雷莱和莱姆塞抓住不放,打破砂锅“寻”到底,终于把氩气这个“懒家伙”从空气中“揪”了出来。这千分之七的误差虽然很小,却说明了1890年时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
氩气后来又有了不少特殊的用途。它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重一半,它在空气中的含量将近百分之一,虽然不大,但比起别的惰性气体来,却要多得多。除了制造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外,氩气还用来填充普通的白炽电灯。因为氩气是惰性气体家族中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位成员,比较易得,而且氩分子的运动速度特别小,导热性差,把它装在电灯泡中,可以大大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氩气还是各种金属在焊接时的“保护神”。比如,铝、镁等金属在空气中焊接时,很容易氧化和燃烧,难以焊牢。如果向焊缝表面吹一层氩气,把金属和空气隔开,这样在氩气的安全保护下,它们就很容易焊牢。“原子锅炉”的核燃料钚,在空气中也会迅速氧化,同样需要在氩气的保护下进行机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