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被遗忘的时光

2009-08-26 05:59林佩琼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09年7期
关键词:樟柯好友叔叔

林佩琼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

——锦官城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历史的地方。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时的“锦官城”是芙蓉花的城。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这时的“锦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纺织业发达的城市。而现在,“锦官城”摇身一变,成了贾樟柯镜头里的背景,虽然它与电影内容本身其实没多大关联。假设不说“锦官”,贾樟柯也许会让同样的电影在“汉阳”在“晴川”等这些字眼上造风景,而所有的风景里都会拉扯着一面大旗,飘扬共和国60年来的沧桑变迁。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会唱“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的,“二十四城”这些故事,我们是那么的熟悉。在这熟悉的章节中,让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下岗女工侯丽君的影像记录。这段以纪录片方式出现的影像,以空荡荡的公交车厢作背景。车窗之外流动的是一座光影的城,而车内的女人却泣不成声。她回忆起下岗时十几个姐妹一起吃“别离饭”,她没有想过,自己为之奋斗得中间只回过一次老家、看过一次父母、付出了一切之后的工厂会不要她。她拉住主任问:“我迟到过么?”主任答:“从来没有。”她再问:“我工作有无不认真?”主任再答:“从来没有”……影片就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返回过去的那个“现场”,让一些在悠久岁月中积聚的浊泪释放出来。

这时候,我头脑里面闪出一个人来,那是我大学好友的父亲。我想,侯丽君的经历,是为他量身订做的证明。

听好友说,她的父亲曾是江城某一军工厂的正式职工。

上世纪60年代初,叔叔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河北老家辗转到汉阳。他当时只是一小伙子,有憧憬、有追求、有理想、有拼搏的劲!也许他并未曾想到,他的根会从此定在江城,而他的命运也会在这里改变。与千千万万中国的普通工人一样,叔叔在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没有迟到、没有偷懒、没有过错……可是他也下岗了。上世纪80年代末,叔叔被当成了清理对象,光荣地响应国家号召、顺理成章地下岗了,找关系、送礼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在接近五十多岁的节骨眼上,叔叔突然不用早早地去上班,不用再提着他的那个标准的“口壶”,穿着工厂里统一发的军绿大衣去上班,他的生活顷刻间黯淡了下来。他尝试着找了几份工作,但没有一家单位肯接收这个五十多岁的下岗的中年男人。20年积攒下来的生活习惯,使得他每天还是会早早地去工厂里转转,还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搭把手。那个时候,他几乎成了“多余人”。

好友曾经跟我讲,自从爸爸下岗后,家里的那些统一发的军用棉被、统一发的手纸、统一发的“口壶”、统一发的毛巾、统一发的洗漱用品等等,在她的眼里是多么的令人憎恨。她也问,为什么别人的父亲就不用下岗!看着昔日的小伙伴们,还是过着很体面的生活,而她家却因为要维持生计而不得不省吃俭用。她也埋怨过父亲。好友说,曾经她多么希望爸爸能再回去工作的愿望最终成了现实。在90年代末,叔叔原先的单位几乎处于停产状态,不但工资发不下来,而且连工作时候每人都戴的劳保手套也都停发了,大批的工人离厂而去,没人愿意留下来。工厂顿时成了废场,设备又不能不没人看管,于是叔叔便重新被“召唤”回去,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门房大爷,此时的叔叔62岁。

国企、下岗

1984年、1985年我国许多行业(军工、煤炭、林业、机械制造、纺织、轻工业、不景气的电子行业以及大部分地方国营企业等)待工、双停、低薪或无一分钱停薪放长假回家等现象,已经存在。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正是国家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实施阶段。大批国企职工陆续下岗。

记录时代脚步

讲述这些的时候,好友便是贾樟柯,是她带我,了解了影片中的那一段岁月。我也曾踏足过那片传说中的区域,一座废旧的老厂房,一条废旧的铁路延向远方,来去只是偶尔过路的火车头,而通向工厂的、原先向全国各地输送汽车的第二制造厂,就这样子泯灭在烟尘中。那些铁轨,后来成了人们拍照取景的地方,长满了铁锈。

思绪被拉扯了那么远之后回来,想想我的父亲这一代人,经历是何其相似。而我们,便是影片中的另外一拨人。其中有“小花”,那个美丽的上海女子,那个人人都想娶回家的“标准件”;还有“小记者”,那个离开家就不停吸涨的“小海绵”;还有就是最后的就是跑单帮的“小厂花”。听完他们的叙述之后,我不得不佩服,贾樟柯记录了我们各自的生活。

电影里的人和事,源于虚构,却又真实,贾樟柯让我们在他的影片里缅怀过去,追忆。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我所讲的一切是由它牵引的,虽然内容却与它相去甚远。但都有共同一点,都是共和国60年间不同的片段,都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什么样的背景下,就有什么年代的性格特征。那些一条一条在适当时候蹿出来的字幕,划定了界线,样板的人们,样板的性格,定格了每一代人的特点。从“又红又专”的“祖国需要我”,到最后天马行空的“我要的是什么”。人们的价值观与他们的命运完美的结合,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面对生活,我们可以改变,可以抗争,也可以接受,这就是电影的厚度,也是我们情感与生活的维度。

结尾处,套用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记录时代脚步,记录老百姓的生活。《二十四城记》是对生活的记录,记录着共和国60年来的生活。

国营420工厂、工人

1958年,离刚刚结束的朝鲜战争还没几年,一家东北的兵工厂内迁西南。东三省平原视野辽阔,兵工厂目标巨大,容易被暴露,迁往西南山区,利于隐藏,这种迁厂被称之为战略转移。

大丽,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小花,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标淮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娜娜,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

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

舒婷

《致橡树》是一首情诗吗?就算是吧,如果一个饱满的生命要跟沃实丰厚的大地来一段热恋,然后谱一首炽热的恋歌,有何不可?一个活跃的生命,1952年出生,注定逃不掉“上山下乡”的集体命运。这段青春岁月,埋下诗歌的种子,它等待着春风与雨露。于是,当迷惘的70年代过去之后,大地片刻间升腾起了生命之歌。80年代天时地利人和,诗歌恰逢其时,锻造了一段铿锵的黄金岁月。舒婷是诗歌金字塔尖顶上的一块砖,成为高度。

21世纪,这个曾经的高度,又一次鼓舞了平凡的日子,成就他人仰望的角度。在生命的奋起中,别忘了金字塔建在的大地。正是这方负重的大地重获生机,才有诗歌的发迹。

猜你喜欢
樟柯好友叔叔
长腿叔叔的三次长高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属羊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贾樟柯:走西方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雪花特快专递
熊叔叔
熊叔叔的生日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