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然 庄海红 王吉囡
新闻解读
网络成瘾是目前影响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相应的精神和躯体症状,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工作、学业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诸多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网络成瘾也成为家长最揪心的问题,往往迫切地为孩子寻求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利用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或有严重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损物行为,需尽快拧制精神症状者;或精神分裂症病人;以及以上疾病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者。在进行电休克治疗前,要给患者进行详尽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如胸透、心电图、脑电图等,以排除脑部疾患,预防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电休克治疗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
部分患者严禁使用电休克治疗:年龄在14岁以下者;营养状况极差及合并电解质紊乱者;患有心、肝、肾、血液、内分泌等疾病及全身性感染者;患有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既往存在癫痫发作史者;等。同时,电休克治疗有一些副作用,病人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经常主诉头痛和意识模糊,出现心率不齐、认知损伤(包括记忆丧失、记忆困难)和可能的脑部损伤等不良反应。因为电休克治疗能造成认知损伤,故对青少年必须谨慎应用。
目前,网络成瘾并不在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范围。由于网络成瘾的发病是由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所导致,其高发人群又多集中于青少年,因而我们提倡应用系统、科学、合理的综合干预模式,即医学一心理一教育一军训一社会体验“五位一体”治疗模式,以达到消除症状、减少复发、完善人格、恢复社会功能的治疗目标。临床实践证明,不用电休克也能治疗网络成瘾。相反,如果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频繁采取此方法,势必会对青少年的认知和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于造成伤害,包括严重的心理创伤。
新闻背景
2009年5月7日以来,全国各大网站和地方网站相继刊出了《中国青年报》的一条报道,把被称为“全国戒网专家”的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杨永信以及“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报道中说,杨永信声称近年来已治疗了近3 000名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治愈率接近100%;一些被杨永信称为“精品”的孩子,治疗后出院时说,以后“再也不走偏路了”。但备受争议的是杨永信的治疗方法。报道说,杨永信在治疗时,在孩子的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以电流刺激脑部,并让孩子服用精神类药物。同时,多数孩子入院时被强行押制。报道转引了一些心理卫生专家和医疗法律界人士的意见,认为杨永信的做法不妥。而网络上则是一片声讨声,杨永信被丑化为“杨叫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网站被“黑”,一些被杨永信治疗过的孩子聚集在百度杨永信贴吧里,对杨永信的治疗方法进行批判,认为杨永信利用“电休克”使他们就范。杨永信治疗网络成瘾的方法是否不妥?如何认识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呢?
电休克治疗后,很多青少年患者会表现得听话、顺从、不逆反了,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改变了,疗效很好,却看不到对孩子心理的伤害,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错误压制。对于12~22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否定传统、否定权威、否定家长的特殊心理阶段,“否定”恰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另外,孩子的叛逆也和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理解、尊重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要知道:成功的家长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失败的家长却把孩子的缺点放大化。
目前在国内开设了许多治疗网络成瘾的机构,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机构规范化。既然它是一种疾病,就需要由卫生部门统一收治。现阶段治疗网络成瘾的方法比较混乱,其中还包括电休克治疗,是需要立即纠正的。
网络成瘾的治疗,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形成—个强大的支持系统。网络成瘾只是表象,其背后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性格或人格的不完善),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教育、社会体验(因为青少年的成长是“体验式”的成长)等其他治疗方式。对于部分伴有躯体症状和其他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对症给予药物治疗。另外有20%的患者存在共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等,应区别对待。
治疗过程还应包括家长。因为家庭不和谐是导致网络成瘾的最主要因素,网络成瘾的患者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理解和支持。家庭治疗也是网瘾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