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然
《经济》:如何看待绿色采购?
于越峰:绿色采购法最开始是为了防止商业贿赂,现在把环保内容包括进去,这个非常好。促进绿色消费,推进绿色文明,它不仅是促进绿色终端产品问题,还促进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监控,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能叫绿色产品。产品不可能都是这样,但这是个榜样,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是个很好的做法。
《经济》:环保产业协会在绿色采购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于越峰:这方面我们国家目前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各地政府采购团也好,采购人也好,因为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绿色意识有了提高。意识提高了就形成了绿色消费理念,有了绿色消费理念反过来就会促进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又为绿色消费提供了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局面,这个事情越做意义就越大了,整个推进社会经济建设也非常重要。
《经济》:现在没有统一的环保标准,那么,您觉得绿色之星有没有可能将来成为标准?
于越峰:现在有各种标准,环境标志也好,环保计划也好,绿色之星是其中之一,现在还不能做定论,现在就看你的能力、你的表现、你的宣传性、你的广泛度,最后总会筛选一下。绿色之星搞了几年,各方面配合也比较好,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这不是为了商业活动,这是为了政府,为了绿色采购,一定要为政府负责,要为社会负责。做环境保护,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要确实把绿色产品给筛选出来,如果政府采购是为了杜绝商业贿赂的话,我们这个工作也不能包含一点不法行为。这个工作的发展情景应该说很好。办好要讲科学讲政策。现在绿色之星的申请都是自愿而不是强制性的,都是企业自动报名,希望检测一下他们的产品是否称得上绿色产品,我们按照国家标准,请专家严格审核,来确定是不是绿色产品。这个绿色之星不是终身制的,三年以后要复查的,绿色之星没有固定的标准,都要随着时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如果政府有了某些方面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完全按照政府的标准去检验。政府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会不断地提高绿色产品的升级换代。
《经济》:现在国家强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也花了很多钱开发建设,您觉得这个过程是否是绿色采购发展的一个大好机会?作为协会或者环保部门怎么监督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执行绿色采购呢?
于越峰:不只绿色产品,还涉及到绿色工程,国家搞了很多大工程,这方面我感觉环保产业协会有点力所不能及了。现在搞高速铁路也好,水库电站也好,很多这些大工程,去评审它的资质还是设备,开发建设工程这些情况,这个绿色之星恐怕就办不到了,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产品比较好办,这个生产原料是什么,生产工艺是什么,中间有没有排污,有没有污染,这个好办,但是大的工程就比较复杂了,但是这个应该成为政府绿色采购的一个对象。现在环保部门只能监督你在建设过程中有没有破坏环境,有没有环境污染,至于说你这个工程设施具不具备绿色条件,环保部门只能对业主进行审查。但是如果绿色采购“升温”,引起各部门的关注,情况会好一些。我们现在是一部分人有了环保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还没有表现为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