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瑢 朱春雷
任务模型(ProficiencyModel,也可称为任务熟练模型) 取代能力模型,是LPI设计学习路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LPI即Learning Paths International,学习路径图国际,是全球目前最为权威的专注于学习路径图的科研和顾问机构)。
任务模型优势一:背景效应
长期以来,培训管理员们一直在不断尝试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如e-Learning、担任讲师和教练、行动学习等等,其目的就是探寻如何“学得快、记得牢”。但是,由于把这些方法基于能力模型基础之上,从根本上限制了这些学习方法的效率。任务模型不但符合“尽快”原则,同时也为充分体现记忆的背景效应原则和展现各种学习方法的效率提供了正确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已经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回忆信息的能力。当我们身处的情景与我们学习时的情景完全相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忆这些信息。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16名潜水员在岸上、在水面下20英尺学习40个互不相关的单词。接下来,让他们在当初学习的地方或者其他环境下进行回忆。结果发现,当回忆的地点和学习时的地点相同时,回忆成绩更好。
1989年,Carolyn Rovee-Collier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即使是婴儿,也表现了记忆的背景效应。在实验中,孩子们学习在婴儿床上踢风铃。让3个月大和6个月大的婴儿分别在第一次学会踢风铃的那个环境和另一个不同的环境下踢风铃时,在相同的环境下他们踢得更有力。从这些结果可以知道,学习具有高度的环境和情景依存性。
任务模型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内容,为学习和回忆提供了完全真实的背景,从而回避了在能力模型下,只能以案例和模拟为背景的局限性。在以能力模型为基础、以单一能力为主题而开展的培训活动中,培训管理员要求课程设计师以企业内部的真实素材为内容设计案例,就是一种本能的对背景原则的追求和对任务模型的回归。只不过由于受到主题内容的单一性局限,这种回归是不完整的。
在另外一组研究中,给3个月大和6个月大的婴儿提供在多种环境下踢某个独特风铃的经历。之后很快把他们置于一个新环境中(不同于任何一个学习环境)。研究者发现,婴儿在新环境中保持了记忆,而且踢这个风铃的速度更快。该实验证明,一种能力如果被多个任务重复覆盖,就能够被系统地提升,从而在全新的任务中被自如地应用。这回答了在任务模型下,能力提升可能不够系统的质疑。
为什么背景效应原则能够提升记忆效果呢?其内在原理是“再认回忆”比“自由回忆”的难度低、效果好。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让你再认一个你在培训课堂里见过的人,比让你回忆在培训课堂中见过哪些人要容易;再认一个学习过的单词比回忆一个单词更容易;阅读英语资料比写作英文资料更容易。毕竟,再认的时候,你只需说出是否曾经见过这个人或这个单词,而回忆时,你必须首先生成人的形象或单词,这增加了回忆的难度。
研究表明,不仅背景影响记忆与回忆的效果,情绪、心境和意识状态等因素都影响记忆与回忆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心境或意识状态下学习和记忆知识,在同样的心境或意识状态下,更容易回忆起那些信息。比如,有些事情是在我们饮酒之后记忆的,当我们再次处于酒后状态时,那些事情就更容易被提取出来。当然,总体上讲,酒精或药物对记忆的压抑作用大于在相同状态下的易化效果。
因此,在任务模型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任务的工作背景,如目标、方法、时间、地点、对象和工具等因素外,工作者在完成该任务时的情绪、心境和意识状态也必须被充分地考虑。比如,在参加考试或者体育竞赛时,学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那么,日常的训练也应尽量融入紧张的情绪,让学员完全适应这种状态,降低大脑抑制或者非正常发挥的出现概率。
任务模型优势二:规避风险
除了背景效应以外,任务模型对比能力模型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规避了能力模型中可能对能力项的遗漏或错误定义的风险。能力模型的生成方法是以工作流程及任务分析为基础,经BEI(行为事件访谈)梳理出能力项,并进行编码和描述。这里边有一个漏洞就是:BEI收集的信息是真实的吗?心理学从两个角度对BEI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记忆的建构本质以及内隐记忆。
在BEI中被访谈的人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描述工作过程的,或者说,访谈者是根据被访谈者的自传来探寻能力线索的。而自传体记忆具有建构性:个体不可能准确地记忆所发生的事情,相反,个体可以记住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建构或重构的内容。这就出现了风险:仅仅是嘴上说说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可以让你认为它是真的发生了,不管它事实上发生与否。Schacter 甚至把这些记忆扭曲的现象归纳为“记忆的七宗罪恶”。
2001年,Schacter在他的《记忆的七宗罪恶》一书中指出,记忆有7个障碍。
瞬时: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弱化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尽管我们能记住早期做过或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但我们会忘记大部分细节。
心不在焉:注意和记忆之间的中断,意味着我们可能漏掉了一些信息。
阻塞:我们也许会努力回想某些信息,但却回忆不起来。“舌尖儿现象”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实例。
归因错误:我们经常会把报纸上得知的信息误以为是朋友告诉的。
暗示:受提问人的主导型提问、评论和暗示。
偏差:我们后来学习的知识和态度的改变对我们描述过去的事件会产生重大影响,结果,我们会无意识地扭曲过去的事件。
持久:我们想从大脑中抹去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或事件,但总是挥之不去,这包括曾经受过心理创伤的经历,或者工作中令人尴尬的事情。
根据记忆的建构本质,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目击了一起交通事故,当后来有人问你汽车是在旁边的一棵树的前面还是后面停下来时,即使开始时你的记忆中没有树,你结果很可能增加一棵树到你的记忆中。一旦这棵树出现后,它就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进而很难区别真正的记忆和后来添加的内容。
另外,在BEI中,被访谈人在描述经“改编”过的工作过程时,还可能漏掉了那些真正的对完成工作有意义的内容。这些被遗漏的记忆就是内隐记忆。于是,能力模型的设计者不得不在能力模型中设立一项“经验”的部分,把可能遗漏的部分笼统地归到该部分中。所谓内隐记忆,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经验或经历,即“不知道知道(We do not know we know)”。比如,你在没有阅读本文之前,你已经发现了能力模型的不足,并在无意识地使用任务模型了,这证明了你在实践中已经对心理学的原理进行了归纳。
对于绩优人员来讲,一些工作中的动作就如同“系鞋带”一样简单或者不值一提,或者完全成为内隐记忆而根本不会提及,但这些动作可能就是关键动作,或者是普通绩效人员需要提升的领域。
因此,能力模型具有如下风险:一是归纳出来的能力是不需要的;二是需要的能力没有归纳出来。任务模型直接构建在真实的工作原型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其后续的三种主要的学习和应用形式,完全避免了这种风险。
任务模型为以下三种学习形式提供基础:一、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二、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三、行动科学(Action Science)。
简单地理解,就是依托任务模型,首先训练员工,然后以任务为主题建立社区,吸引爱好者参与分享,或者组织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最后形成企业文化,就是在行动中学习和成长。
任务模型:关键的第二步
学习路径图的主要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
一、测算投资回报率。
二、建立任务模型。
三、设计学习方案。
四、设计实施方案(LMS)。
任务模型处于关键的第二步,如果在此偏离了方向,譬如偏离到能力模型中,则之后的所有学习方案和实施方案必然失去了效率。国内部分实施学习路径图的企业感觉路径图项目无法“落地”的主要症结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