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热闹课堂的面纱

2009-08-25 09:38赵丽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评价

赵丽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扑面而来,语文课堂一改以前传统的满堂灌,由冷冷清清走向了热热闹闹,语文课堂由此充满了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揭开热闹课堂的面纱来,其实质也并不尽然。

一、师生互动集中化

现象:教师在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时,常常过分集中在一小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笔者统计过一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上课老师共提了9个问题,有30人次回答,但基本集中在6人身上,其中有个学生的回答的确不错,次数也最多,达5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余25人坐了冷板凳。

反思:受教师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公开课气氛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关注优等生,忽视学困生和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由于优等生的鼎力支撑,课堂也就精彩纷呈。但是教育是公平的,教师应主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中,使之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那么,如何避免师生互动集中化呢?在设计教案时,教者可兼顾各层次的学生,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不同的对象,如基础类提问可多问学困生,讲解指导性提问可多问中等生,开拓性提问可多问优等生。

二、评价一律温柔化

现象: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表扬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发挥出潜力。因此,现今的课堂上一改以往严肃的打击性的评价,换成千篇一律的温柔化的评价,“好的”、“不错”、“有一定道理”,甚至演化成“你是天才”、“令人叹服”、“你是最聪明的”、“非常精彩”、“你真了不起”。这些高度评价环绕在学生周围,教师眉飞色舞,喜悦溢于言表;学生喜气洋洋,快乐充盈心胸,场面热闹感人。

反思:赏识性教学已深入人心,教师都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了,教师就只能一概“好好好,很好”地进行表扬,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一个“爱迪生”。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固然不错,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长期以往,学生会弄得一头雾水,不知自己的观点有多少比例是对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又如何更准确些。因此,在提倡赞赏的同时如果没有注意分寸的话,温柔式的评价反而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其实,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从而引领学生在正确的评价导向中向前发展,不断提高自己。

三、朗读形式表演化

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已高调走入课堂。朗读的形式也花样百出,学生或单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赛读,或教师引读、问读、表演读等,可谓是书声琅琅,热闹非凡。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中,在指导学生对春草图一段朗读时,先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多幅青葱茂盛的春草图,并配以悠扬的音乐,教师、学生反复赏读。然后指名要求一学生单独起来朗读课文,教师当场临时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就在悠扬婉转的乐声中有模有样地读文,真是美的课堂。

反思:案例中有图、文、音乐,课似乎上得热热闹闹,但细品一下,学生又有多少时间真正去关注语言文字的精当,体会文字意蕴,领略文字风采呢?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而理解主要还得靠对文字的解读,图与音乐不过是辅助手段。

其二,笔者认为教者后来的做法尤其值得商榷。作为配乐朗读这种形式,是需要对音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反复练习,才能配合协调,相得益彰,岂是随便这么临时一拍即合的?而教师让学生当场临时配乐读,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一种优美的形式而已,这不是演戏是什么?

四、媒体教学滥用化

现象:在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起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在实施了班班通之后,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了。我们常看到有的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材料罗列应有尽有,许多信息扑面而来,整节课都被图片、音响、录像等信息包围着,课堂也因此着实热热闹闹了一番。

反思:过多使用多媒体,使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被“声、光、电”所武装,学生注意力被“声色”所牵,目光被“光电”所累,教学方式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双方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教师一方,由于多媒体演示的节奏难以掌握,教学设计程序性太强,灵活性不够,在课堂上很难进行即时修改,教师被束缚了手脚,无施展的空间。学生一方,多媒体的信息大量显示,学生顾此不暇,根本没有机会低头钻入课本好好去读书思考、去想像、去理解,更谈不上创新了。

这样盲目地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是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只有多媒体与课堂有机融合了,才能促使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而不是误导学生背离课文。

五、学科活动杂糅化

现象:现今课堂上,单调的内容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纷繁多彩的活动。演讲、辩论、小品、采访、课本剧等活动,纷纷走入课堂,其形式新颖多变,构思独树一帜。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来一段课本剧,范进喜极而疯,屠户丈人先倨后恭,引得众生哈哈大笑。教学《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死海的浮力大的原理,当堂做起了实验,让人有点怀疑走进了物理课堂。教学《看云识天气》播起了天气预报。于是,只见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才艺表演淋漓尽致,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反思:这些活动的开展,着实使学生如坐春风乐此不疲,使我们处处感受到课堂涌动着的朝气和活力。其二,各学科间加强“整合”,的确能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这些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笔者认为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光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使语文学科丢失本性,这真是“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己园”。

除了以上五种情况还有“自主合作放任化”等一些现象,囿于版面就不一一■述。总之“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我们要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要学会善于去伪存真,减少机械的追随与模仿,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热闹”起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探索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多媒体评价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