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09-08-25 09:38曾纪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冷雨苏轼情感

曾纪纲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冲破一些程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而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把作为人的本质精神引发出来,致使教学“投入”与学习“产出”成正比,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

1.创设氛围,引入情景。教学时要充分准备好情景材料,善于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联想与想象,引发情感共鸣,诱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讲解“我”在古园中沉思这一段落时,在学生感知史铁生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范读精彩语句:“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引导学生细读,反复吟诵,自主体验文字中丰富的哲理和独特的情感,欣赏作者笔下地坛之美,品味文本语言之朴实,体味作者生命感悟之透彻。

2.设计讨论,情感流动。课堂教学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情感体验走向更深层次。

教学《赤壁赋》时,设计问题,先后讨论,展开对话,交流各自感悟:①学了《赤壁赋》后,苏轼的达观对你有影响吗?②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回归园田的心境?课堂讨论得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认为:面对逆境,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胸怀要宽广,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正确面对。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表面上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安慰。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人生观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甘陷入困境,而力求解脱,这已经很不容易。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是真正厌弃俗世;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矛盾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周瑜比,在本文中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这样的讨论交流,引发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3.联系生活,丰富体验。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经历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产生感性体验,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学余光中的精美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教师提示:作者用一场冷雨,展示了他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然后引入想象: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师渲染氛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此基础上导入学生的生活中: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与同学交流。学生先后发言,谈到了思乡恋家的亲情,谈到了与同学的友情,还谈到了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愁苦困惑之情。

二、教学反思,促进高效

1.反思教学过程。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样做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如果课堂教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必要的讲解,作适时的指导,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

2.反思教学手段。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是否能积极营造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自己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自己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等等。

3.反思学习过程。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冷雨苏轼情感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情感
苏轼吟诗赴宴
卜算子·清明
台上
立冬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