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梅
【摘 要】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对教材利用得不够,课文讲解和写作教学结合得不紧,甚至完全分离。教材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结合文本进行作文训练,要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习惯。把作文练笔融进课堂,让学生动笔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这既不增加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 写作 课堂
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学校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我发现立足课堂,结合文本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生话,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教材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要充分发掘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些都是写作的典范,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创作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几乎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范文,比如:《雪》《海燕》中的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列夫·托尔斯泰》的先抑后扬,《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卒章显志,《范进中举》《口技》《孔乙己》的正、侧面描写,《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背影》中的首尾呼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巧妙过渡,《安塞腰鼓》中的排比,《紫藤箩瀑布》《春》中的拟人、比喻可以说俯拾即是。适合仿写、续写、改写的文章段落不胜枚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教材其实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文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让我们有巨大的利用空间,怎样挖掘教材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应是我们语文老师研究的新课题。
传统的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文章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我以为,结合课文特点,安排形式多样的写作练习,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景物描写,可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让学生仿照第二段来写《学校的一角》;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的,可让他们仿写其他季节。
学习人物描写,可仿照《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对身边人进行人物速写;《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发疯一段,作者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是极佳的仿写范本,如仅限于分析而不让学生仿写练笔,是多么大的浪费!
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可利用课文让学生练习续写、改写,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好久没有人看见孔乙己了,利用这个作者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孔乙己到底怎么了?”学了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进行改写:“假如菲利浦夫妇遇见的于勒是百万富翁,小说会是怎样的结局?”学生对这类练笔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他们描写了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种种媚态,把菲利浦夫妇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结合课文练笔,在我们所运用的教材(人教版)中有很多练习题就是这样安排的,这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我们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好好理解,在教学中落实到位。如《心声》第二题:“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如《人生》课后第二题:“……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孤独之旅》第三题:“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结合课文写作,这样的训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他们感受到了创作的喜悦,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进行作文教学,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
用教材文本作为作文材料,首先考虑好课文中哪些内容是适合进行写作教学的,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这样,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教者就心中有数。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在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上,讲清每篇文章的仿写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比如《故乡》,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渲染”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渲染”、“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1)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能模拟运用“渲染”、“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渲染”、“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教学难点】
(1)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2)“渲染”、“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把写作教学内容写进我们的教案,是在构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促进老师对课文资源更有效地整合。
三、结合课文进行作文教学,可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讲、学生听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把各种写作作业放在课后完成。现在各种作文书铺天盖地,加上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要抄袭一篇作文很便利。“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作文都是“借用”的,怎么能达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练笔作业,学生动手写的就是自己所想的,可以改变学生一拿到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就想到去抄的坏毛病。
培养学生当堂就能写的习惯,可以从训练仿写句子入手。因为只是写一句或几句话,同学们会觉得容易,在心理上会接受这种练习。我曾在教学冰心老人的《谈生命》一课时,安排学生仿写:“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当时离下课还有4分钟,学生却奉献出这样的佳句:梁晓雯写的“不是每一块玉石都能成为艺术品,不雕琢的便成了普通的石头”;陈千夏写的“不是每个河蚌都能孕育出珍珠,不经磨砺的便一无所获”。
当学生克服了“课堂上我写不出来”的心理障碍后,就可以让他们围绕课文一个问题自由写作,这种不给学生束缚的写作练笔,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利于培养学生用笔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习惯。
上《那树》一课,我安排学生想象一个“依依不舍”的场面,写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我不对字数做要求,可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居然有同学写了两百字的片段,尽管不是很完美,但写出来的绝对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是自己所想。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一拿到写作任务就想去抄袭的坏毛病,还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真正对所学课文理解到位了,真时一石二鸟!
在学生已经适应了在课堂提笔写东西这样的教学模式后,进行课堂完篇作文训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想想之前,也曾经用连堂语文课安排写一篇作文,可收不上作文是常事,有时甚至觉得是浪费我宝贵的课堂时间。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不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
好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专心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当堂写的习惯,就能有效完成《初中语文新课标》规定的“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一任务。
把作文练笔融进课堂,让学生动笔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正如全职作家亦舒所说:“写稿很容易生疏,不信放下笔去度假,回来的时候,不知写什么。不要说度假了,一个周末休息下来,星期一都疑疑惑惑,无从下笔,非得天天乱写才够顺。”我理解她说的“天天乱写才够顺”是强调常练笔的重要,一个作家都要常写思路才通,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就让学生天天写吧,无论是一篇、一段还是一句,只要在写,就是在思考,这既不增加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改所期待的吗?
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把写作融入课堂,诚如此,写作教学的春天就会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对中学生写作的建议.2007.
[2]辛弃疾.青玉案(下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亦舒散文集.豆芽集·写:1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