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青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空间感”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考的余地。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思索,主动探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一、作品中的空白
借助于高一小说单元浅谈一些我的看法。
1.标点符号的“空白”。《祝福》中写祥林嫂逃出来做工被她婆婆抢回去时,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小说并没有把这句话说完整,鲁四老爷的后半句话是什么?既然“可恶”,为什么又“然而”呢?仔细分析才发现,佣人被绑架,鲁四老爷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佣人的利益,但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无非是抢回出逃的儿媳,他们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这合乎他所信奉的封建礼教,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由此,我们更能理解鲁四老爷是一位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从而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再如,《荷花淀》中写到几个女人相约去探望丈夫时,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到底说了些什么,参考下一位女人的话我们才可以知晓,从而也更好地了解了水生嫂这个人物,她不但关心体贴丈夫,而且还很细心,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很周到。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些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2.文字“空白”。《祝福》中鲁迅先生在对鲁四老爷书屋中的对联进行描述时这样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子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对联的内容而偏偏描述这样的一种情景呢?“已经脱落的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字上的对联”的内容又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放在桌上的那一联的内容是:“品节贤明德性坚定”,这副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经过老师点拨,学生进一步思索,也便心有灵犀了:在鲁四老爷的心目中,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这完全是虚伪的表现。在他看来,祥林嫂是“谬种”,寡妇再嫁,败坏风俗,再嫁又再寡,罪大恶极,于是搬出祖宗的神威来鄙视和迫害祥林嫂,即便是祥林嫂捐了“门槛”也不放过,这算什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不全的对联正是对鲁四老爷辛辣的讽刺。
3.意义“空白”。《边城》中写到翠翠哭倦了睡着时,“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他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到了第二天早上跟爷爷说起这事时道:“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最后写到爷爷为翠翠唱了那夜听来的歌以后,翠翠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我们自然会想,虎耳草是什么,为什么会反复出现,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才知道它和翠翠的感情有密切关系,是爱情生活的象征。
教学中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发展其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妙境”。
二、教学中的空白
教师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有目的地巧置“空白”,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活跃思维,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1.巧设悬念。现在的电视剧常常在最精彩、最关键处突然插入广告,使观众一边想象下面的情节,一边迫不及待地等待继续播放,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教学上也需要创设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
2.存疑激思。动听的音乐总是有着快慢有致的节奏,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不能由教师滔滔不绝或一味发问。讲的时候要留适当的空隙,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问过之后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要急于求成,自问自答。
3.精选内容。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有的内容需要教师讲授,有的内容教师要“蜻蜓点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参与、补充,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4.故意停顿。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到一定程度后,故意藏而不露,给学生一点时间,只要学生再稍加分析,答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显露出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在成功的喜悦中孕育智慧的种子。
此外,还有蓄势推测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空白艺术,便能带给学生以愉悦感,激发其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可以合理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增添课堂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