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2009-08-25 09:37刘海博
党史文苑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刘海博 王 勇

[摘 要]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新高度,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最新成果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区别于其它以往的哲学观点,有鲜明的独特性。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在于创造和发展,认识的创造性和创造性的认识源于实践的创造性本质,一种理论体系或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均是实践创造的结果,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感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它确立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根本途径,即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科学实践观出发,被旧唯物主义只是当作“感性存在”的人,现在则被理解为从事着感性活动的主体;被旧唯物主义在直观中静止、孤立、片面看待的世界,现在则被理解为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样,它就是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2]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来,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十分注重实践的作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革命和建设,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我党的历史上十分重视哲学的实践功能。毛泽东正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才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37年7月,毛泽东的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开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重塑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灵魂。1938年8月毛泽东的又一名著《矛盾论》成为继《实践论》之后又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哲学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2.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获得了新发展。其特点在于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纯哲学”,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求实哲学,它比毛泽东哲学更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应用性。[4]邓小平理论在最大程度上和最广泛的范围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现代化事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这一思想不仅进一步回答和发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对第二个实践主题认识的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两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审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主要的是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准确的理论定位,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过去,人们往往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简单地理解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继续强调这一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这里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实际上是科学发展是第一要义。同时,报告对发展理念作了进一步拓展,提出“实现三个发展”。一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二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三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要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等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做任何工作,都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6]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使之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是从广度和静态上说的,讲的是发展内容;协调是从动态着眼的,是说发展要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进而保证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是讲发展时间前后的不间断性,它要求和保证全面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发展的持久性和连续性。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运用,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表明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加符合发展的要求和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表述既抽象又具体,涵盖面很大,它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核心理念,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实施方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究竟“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统筹发展的思想,一是把统筹和发展联系起来,并将其提升到指导方针的层面,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保证;二是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相比,胡锦涛所说的统筹发展,扩展了统筹的范围和覆盖面,统筹是全面的统筹,全社会的统筹,各方面的统筹;三是明确把“五个统筹”作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它既是我们发展的指针,也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思想统一起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7]

四、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观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认真总结关于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层次清晰、体系严密、特点鲜明,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崭新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8.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6][7]《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诹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