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宝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小太阳”们,基本上在成人宠爱中成长,备受呵护,导致他们不仅自理能力差,还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由地思索:“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一种生活技能,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我想只有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自我体验、感受、感悟,才能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故事引导学生自主融入
学生最愿意看电视、听故事,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态,把学生不愿意揭示自身缺点但又需要进行教育引导的内容融入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中,自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融入其中。如在教《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时,让学生继续编马虎故事,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马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续编故事时,学生不仅各自带着已有体验自然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还感受到了动脑筋创意生活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创造活动的过程美。
2.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领悟
教师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通过组织课堂表演再现生活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分析、行为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强烈欲望。如《尊老敬老过重阳》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难于理解,我就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情境:一位老爷爷迷路了,路遇一陌生人,陌生人为他指明方向;在一家百货商店,一位年过半百的顾客在售货员的推荐下买到了满意的商品;一位老人上车,小红及时让座……参加表演的学生认真地揣摩所担任角色的特点,表演时入情入境;表演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重阳节该为老人做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尊敬”“重阳节”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感悟到:只要能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点体贴的举动,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使老人倍感快乐。
3.利用实物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册》带到学校,上课时分小组介绍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照的相片,唤起他们幼年的快乐,并体验自己在家庭中成长的快乐。与此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份快乐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感悟到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付出的心血,如“生病时,妈妈是怎样精心呵护,每日父母都要为我做些什么”等。将学生的记忆大门缓缓打开,一件件的小事、一滴滴父母爱,如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再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感动之际,再让学生提笔写下“我想对父母说”。从学生们真挚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父母的爱意,抒发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体验的诱发来自于实物情境的创设,不仅避免了乏味的传统说教,而且激发了学生尊敬父母的感情,催化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4.描述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爱涂爱画,富于想象力,可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把美好的景物描述出来,看看谁画得生动有趣,其他同学则予以评价。如在教《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一味讲秋天的知识,学生没有体验,致使教学效果是无效的。我在上课前让学生收集秋天的美景有哪些。上课时学生纷纷要用画来表达对秋天美丽的赞美,大家用小蜡笔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有红叶似火、小桥流水、果实累累、秋风扫落叶……一幅幅美景展现在教室里,犹如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动手画画的教学情景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此课不仅让学生找到了秋天,了解到秋天的特点,还让他们学会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为下一课《秋游去哪里》找准了位置。此外,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乐趣,使他们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产生了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空间
由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因此,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把课本内容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1.在各科中渗透品行教育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经常途径,因此所有任教老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找准结合点与渗透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品行教育。如二年级口语交际《买文具》,语文老师设计一个到“小超市购物”的口语交际情景,上课前老师先提出“人人争光好营业员和做文明顾客”的要求,让全班学生分别做小营业员和小顾客,开展买卖学习用品、书籍、小玩具、蔬菜等模拟活动,通过口语互动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促使学生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2.在班队课上强化品行教育
通过组织有意义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品行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尽量地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和平时开展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一课后,与班队活动结合,开展“我爱校园”“我爱祖国”等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前可让学生收集校园资料,如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学校变化、学校光荣簿等,通过采访老校长、先进教师、班级演讲来歌颂学校取得的辉煌成就,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校园,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校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与家庭、社区联系,深化品行教育
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班队活动为辅导,加强与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在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育目的等方面要与家庭、社区保持“同向”,对学生的教育措施力求“同步”,教育方法力争“同样”。要常带学生走入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区的各种公用设施,学会如何爱护使用,促使学生为社区居民多做些有益的事,发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优势,强化学生的品行教育。如教《我生活的社区》一课,课前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小区里有些什么机构、设施,可给人们带来些什么好处等资料,上课时讨论各社区不同之处,课后组织学生到某社区开展活动,请校外辅导员来上课,在此基础上,再与社区密切配合,设立“小学生参加社区为老人做好事联系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社区的表现,能进一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去消化、理解、提高,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不仅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还能在各社区看到红领巾在行动,学生的品行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