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水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态课堂”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有效促进师生间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构建生态课堂,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研透教材,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要求,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情况,目标的设置更切合人的发展。但是由于新教材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教材,将难以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更难以达成目标。
新教材中一部分新增的内容,尤其令教师难以把握。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这块内容以往是课外辅导的内容,往往在竞赛题中出现,解答的方法也以假设为主。假设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显然,教材编写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掌握假设法。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说明:“教材选择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现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列表。”以《鸡兔同笼》这个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才是这节课的根本目标!理解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围绕让学生掌握列表法来组织教学,而不是围绕如何让学生学会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来组织教学。
二、精心选择,提供恰当的研究素材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数学材料,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也要便于学生操作与发现规律。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愿望,在脑海里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是“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会这样……”的预想,形成初步的假设。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注意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可变性、实践性的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要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期望,能够让学生紧扣主题,自主研究,步步深入,同时也为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途径和桥梁。如《鸡兔同笼》内容,教材上的例题是“有20个头,54条腿”,经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鸡与兔的总数20只太多,不利学生研究问题。首先,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要从1只鸡试到13只鸡,经过13次尝试才找到正确答案,虽然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个试的过程就能发现规律,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但一部分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老老实实地试13次,而这个尝试的过程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体验,才能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不能由少数好的学生去代替差的学生。次数太多,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其次,尝试的次数过多,就成了一种无效劳动。最后,次数太多,制成的表格太大,集中讨论时难以全部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而让学生观察一个完整的表格,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学生尝试的次数太少,体验不深,也难以发现规律,所以次数少也不行。经过实践,将例题改为“有10个头,26条腿”是个比较合适的数据,从1只鸡开始试,学生经过7次尝试找到正确结果。经过两节课的对比试教,数字改小后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是这样的数学素材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因而也就使教学取得了成功。
三、创设情境,提供有效的问题场景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新教材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设计了许多的主题图。然而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创设一个好情境,并非一件易事,就教材上的主题图而言,也有许多不当之处。例如,四年级教材中《小数点搬家》这一内容:山羊快餐厅每份快餐4.00元,没有顾客;0.40元一份,有顾客了,搬家值得了;0.04元一份,这么多客人,我真高兴。这幅主题图,笔者认为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比较牵强的。我让学生说说想法,有的学生说:“山羊是个傻瓜。”有的学生说:“我看到四分钱一份的快餐肯定不敢去吃,肯定有质量问题。”有的学生说:“做生意都是要赚钱的,不可能有人卖得这么便宜的。”由此可见,这幅图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都这样的话,教出的学生将是个脱离现实的书呆子。
教学中,本人将此主题图作了适当的改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将“山羊快餐厅”改为“八戒快餐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猪八戒看到孙悟空将花果山经营得有声有色,财大气粗,也做起了发财梦。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他自己对美食情有独钟,凭着他一手高超的烹饪手艺,开个餐厅肯定生意兴隆!说干就干,他马上到孙悟空那里去借钱。孙悟空觉得他不是做生意的料,本来不想借钱给他,但是碍于师兄弟情面,就借了二万元给他。猪八戒拿了这二万元钱,在高老庄开了个“八戒快餐厅”。开业第一天,等了半天只等到一个顾客,八戒愁坏了,突然,他看着价格牌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快餐的价格4.00元的小数点搬了个家,变成了0.4元,果然,这一搬就引来狐狸先生,猪八戒非常高兴。狐狸吃完后,建议猪八戒将小数点再搬一次家,变成了0.04元一份,这一回,顾客把他的店里挤了个水泄不通。同学们,你们觉得猪八戒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场。学生在讨论猪八戒的“傻”中,不知不觉就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四、巧设问题,激活学生课堂智慧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一堂课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方向,也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成积极的课堂资源。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在解决“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几只?”这一问题时,先引导学生在表格上从一只鸡开始,依次往下试,当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前面的试验进行反思,不会仅仅局限于找到答案就行了。经过思考,学生得出:鸡增加1只,兔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鸡增加2只,兔减少2只,腿就减少4条……当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再问:“如果现在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还会像刚才一样一只一只往下试吗?”这个问题再次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有些学生2只2只地往下试,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腿数与只数的比较,一次就调整到位了!当学生从1只鸡开始试过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也可以从1只兔开始试。当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发现因为兔只数少,所以从1只兔子开始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这时候教师问:“从题目中给我们的信息里你能判断出是兔子多还是鸡多吗?”学生通过尝试与猜测后发现:脚的总条数÷鸡兔总只数,商小于3时,鸡多;商等于3时,鸡兔一样多;商大于3时,兔多。明晰了这一点,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让方法更简便。以上三个问题,可以说第一个问题问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第二个与第三个问题问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关键点上。
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好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发现、推理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而且还给了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