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影 汤惠芸
这是金门最响当当的名字,「金合利钢刀」超过70年家族打铁经验的传承,靠着两岸兵戎相见时期唯一的交流物资——炮弹壳,打造出全世界最独特的炮弹刀,也意外的成就了另类两岸交流。「当年大陆打过来金门的炮弹,现在我打成钢刀还给你们。」
「这是我们两岸交流最早期的物资,当年大陆打过来金门的炮弹,现在我打成钢刀还给你们。」打铁世家出身的金合利钢刀厂总监吴增栋师傅(左上图)站在开放式的制刀场里,指着地上堆积如山的炮弹壳,非常幽默的向到场参观的十多位大陆旅行团观光客,介绍金门最响当当的特产——「炮弹刀」的铸材。
说炮弹刀响当当,是因为吴增栋师傅每天都会挥动打铁锤,在响当当的打铁声和火光红红的炼钢炉中,即席为观光客示范,打造出最有名的「金门炮弹刀」,也让慕名来到刀厂的观光客,从他挥汗如雨的打铁身影,以及工艺独到的炮弹刀中,见证两岸从兵戎相见到和平交流的发展历程。
八二三炮战留下最惨烈「铸材」
清朝光绪年间,吴增栋的祖父吴宗山习艺于厦门,其后回到金门专营打铁及农具铸造。吴宗山的儿子吴朝熙继承父业,并于1937年在金城吴厝创立金合利制刀厂。日据时代,金门物资缺乏,制刀的钢材尤其短缺,吴朝熙以当时盟军轰炸遗下的炮弹壳试炼刀具。
至1958年,国共两军发生「八二三炮战」,12天之内大陆向金门这个只有150余平方公里的小岛,发射了479554发炮弹,平均每平方公尺落弹四发,创全世界落弹密度最高纪录,战况之惨烈也可以加载人类战史之最。炮战结束后,金门岛内留下接近50万枚废炮弹壳,也意外的为金门制刀业投下了几乎取之不尽的优质铸材。
由于金门岛内的废炮弹壳数量遽增,吴朝熙续以废弹壳为铸材,终于「化腐朽为传奇」打造出可说是全世界最独特的金门炮弹刀,让遍布岛上的废钢铁,找到了落户人家的「第二春」,成为很多金门主妇必备的菜刀。
半小时内即席打出一柄炮弹刀
吴增栋继承父业,成为金合利钢刀的第三代传人,为这家老字号的刀厂注入了开创先河的经营手法,并且迈向国际化。
为防止假炮弹刀鱼目混珠,吴增栋首创开放式制刀场,为参观者即席示范整个炮弹刀的制作过程。从切割弹壳、加热锻炼、钢刀打造、研磨抛光,以及刀柄镶嵌,一把外观精美、刀锋锐利的炮弹刀,不到半小时就即席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吴增栋表示,开放大陆观光客到金门旅游之后,每天都有很多大陆旅行团到金合利刀厂参观,但由于炮弹刀的售价平均超过200元人民币一把,比大陆的刀贵很多,而且大陆出现劣质的仿制炮弹刀,因此购买金合利炮弹刀的顾客,以欧美观光客为主。「欧美观光客只要到金门旅游的,七、八成以上都会来我们刀厂参观,而同样质量的刀,我们的售价都比欧美便宜很多。」制刀与观光结合擦出的奇妙火花,让金合利打出了国际知名度和市场。
一柄好刀贵在锋利顺手
出生于1957年,从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制刀,至今有42年制刀经验的吴增栋对本刊介绍一柄好刀。最重要的是用起来顺手,而一把刀是否能锋利,要符合人体工学,而要长期维持锋利,必须要耐磨。目前金合利钢刀厂仍然坚持用煤炭来锻刀,这样才能保持钢的稳定度,让炮弹刀的钢维持扎实的密度,锋利度持久耐磨。「我们宁可让产量比较少,但是我们刀的质量一定要好,因为我们今天是在经营品牌,这个品牌可以经营一百年,但是如果刀的质量不好的话,可能十年就要关门了。」
吴增栋不但精于制刀,对品牌经营也很有心得。「光看外表,炮弹刀跟一般的刀很难分辨,但是用过之后就知道分别,我们的知名度就是靠口耳相传,不是靠强力打广告出来的,只要我们的刀好用,口碑自然会好。」
三代传承推陈出新
吴增栋说,以前金门实施军管的时候,岛上有十万驻军,很多来自大陆五湖四海的厨师,用刀习惯都不一样,为了拥有一把适合的刀,很多厨师都会画图,到金合利订制一把专业的刀,而很多打刀的经验都是跟客户交流而来。
「如果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打刀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必须要有创意才能让打出来的刀有生命力,从而源源不断的有新产品出来,不然只造一般菜刀的话,生命力很有限。」
吴增栋说,制刀业必须要推陈出新、与时并进才能永续经营。以金合利的炮弹刀为例,一把最少可以用二、三十年,要卖第二把刀给同一位客人就很困难,因此现代的制刀业者必须要迎合家庭生活习惯的演变。「以前是大家庭为主,现在则是小家庭,所以我们现在造的刀倾向精致小巧,着重流线,让消费者觉得这把刀够漂亮、够流行。」吴增栋还开发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炮弹刀,如关公刀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后记
两岸硝烟过后,杀人的炮弹却意外地成为和平的种籽,由工艺独到的金门打铁师傅打成钢刀,卖给大陆观光
客,成就了另类的两岸交流。从炮弹刀中,也让人们反思,商人如何在物资缺乏的环境下,寻找资源,再发挥工艺与创意拓展商机。靠着对岸打过来的炮弹,金门打铁师傅打造出商场上的另一片天空,不过,战争的残酷乃不争的事实,炮弹刀这种两岸「战争与和平」的产物,让人们更珍惜和平与交流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