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 郝建斌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颇高。古代雕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其艺术创作风格也是不一而类的,其中有着大量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说明浪漫主义是古代雕塑的重要创作方式,从汉代的马踏飞燕(图1)、霍去病墓前石刻到唐代的昭陵六骏(图2)、乾陵翼马(图3)无不透露着古人的浪漫主义理想,而借用雕塑语言来表现这种理想是有着深刻文化渊源的。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挖掘古代雕塑的深层潜力、借古开今,使古代雕塑的不朽魅力能永远发扬光大。
(一)本土文化根源
无论雕塑还是绘画等等类型的艺术形式之风格的产生都要渊源于一种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雕塑中浪漫主义的产生也基于此。作为意识形态物态化的产物,雕塑的创作受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文化是整体,雕塑是局部。文化的外延涵盖着雕塑,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
1.原始图腾崇拜的幻想
图1 马踏飞燕
图2 昭陵六骏——白蹄乌
图3 乾陵翼马
将近八千年前,中国的文明已初露曙光。因此,中国的图腾文化起源古老,发展时间相对漫长,这为浪漫主义雕塑的表现提供了大量的原素材。
具有悠久历史的图腾旗帜,是原始人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萌芽。
2.楚汉浪漫主义的风潮
夏商周的青铜时代后期,古代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的年代,诸侯争相称霸,中原的周王朝处于风雨飘零之中。从政治上讲它是一个解体的时代,从文学艺术上讲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属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保留着原始楚地的文化传统,充满浪漫激情。
汉承秦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初也接受了楚文化中一部分以神话为本色的浪漫情调。而从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南系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道家哲学,也用浪漫不羁的想象,热情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性的追求表达,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当时的中国艺术发展提供着新鲜的动力。
汉代艺术中,特别是在雕塑艺术中,远古流传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主题和题材,并各有其深层寓意和神秘象征。
汉代的雕塑艺术轮廓简化,气势粗犷不受束缚。融合蓬勃旺盛生命力以及浪漫想像的汉代雕塑,具有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所难企及的。
3.艺术精神的纯粹与圆满融合
楚汉浪漫主义思潮过后,对古代浪漫主义雕塑发展影响巨大的有魏晋时期艺术精神的纯粹和盛唐时期艺术的圆满融合。
魏晋时期是一个在文化上重新自由而开放的时期,哲学思想活跃,在思辨上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在这个时期真正思辨、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真正抒情、感性的“纯”艺术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的文化精神对浪漫主义雕塑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佛教中的中国式飞天形象,这一浪漫形象为沉重的佛教雕塑题材增添了很大的活力。飞天在心理深层沟通了佛国与尘世这一在印度深刻对立者的两个世界。它使中原的佛像再也不用以闭目状态来表示精神的超升了,因此昙曜石窟的主佛可以放心大胆地睁开双眼,带着会心的微笑环视佛国天使——飞天们向尘世生命发出感召。这种浪漫想象下的小天使,为佛性国度增添了“人性”的世间因素。佛国世界的苦难也好像因着这种浪漫而减弱了许多。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唐乾陵的六十一藩臣像和唐俑中众多的胡人像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是在南北朝之后的又一空前大融合。李唐在封建统治、文化艺术、国土疆域方面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鼎盛,掀开了古代中国最灿烂夺目的篇章,此时期的文学艺术达到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文学上的浪漫势必影响到雕塑创作。唐代的石窟艺术中,飘逸、浪漫之作也更加多了起来。而佛教雕塑的女性化,在浪漫之外,给人更多的是女性的亲近感和人情味。唐马的造型圆润饱满、强健乐观,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性的表现。
文化精神的变化迁异对浪漫主义雕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正是有着这些文化的支持、影响,浪漫主义色彩才得以在雕塑中展现、升华。
(二)中国古代人的生死观影响
1.灵魂不死与事死如事生
在中国古代,生命永恒的认识是先民们的传统观念。他们相信,当人的肉体死亡之后,其灵魂将脱离肉体而继续存在,这就是“灵魂不死”的朴素理想。千奇百怪的灵魂鬼神传说与记载正体现了人们的这种信念及其实证的努力。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构成了墓葬雕塑及整个墓葬建筑的文化心理基础,导致了墓葬建筑和雕塑的产生,并成为墓葬建筑和雕塑表达的主题。
古人不仅把陵墓看成是辞别今生的魂归之处,还将其视为灵魂奔赴“彼岸世界”的出发点。这便构成了陵墓雕塑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文化心理。
“事死如事生”就是指死人当活人一样对待,在“灵魂”起居的黄泉幽室,雕塑是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2.羽化登仙的浪漫想象
汉初道家思想在社会上是主流思想,因此得道成仙思想就蔓延开来。汉代“羽化登仙,升仙祥瑞”的墓葬观念盛行一时,并影响着后代王朝。人们都相信祥瑞的祈求会带来祥瑞的实际效果,灵魂的羽化登仙会弥补现世的不满足感。因此体现升仙祥瑞思想的各种造型形象充满了生活环境,在宫廷、祠堂、民居、陵墓到处可见飞虎羽人、神兽瑞鸟之类的造型形象。唐陵中列置犀牛、鸵鸟,取意亦在神异,象征吉祥;翼马的设置也带有驭主升仙的意义。
图4 中山殿怪兽
图5 二豹噬猪镂花铜饰
图6 麦积山飞天 北魏
因着古人的“灵魂不死”、“羽化登仙”的美好的浪漫想象,整个陵墓雕刻都被赋予了这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与草原文化的互融影响
我国如今有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民族融合不仅对民族的形成有影响,而且对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都地处边疆,严酷的地域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强、刚毅的性格,也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想象。因此,少数民族一般都很浪漫,尤其是北方的草原民族更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天堂。少数民族创造的艺术,无论何种形式,因都附加了他们这种特殊的情感特质,而富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感。
从历史上看,草原艺术的影响一直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北方草原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以草原为背景,以游牧经济为基础,是狩猎、游牧经济生活在文化上的反映。对于这种文化,我们称为北方草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的表达上,满载着草原民族的浪漫情怀。
草原文化早在青铜时代就曾放出自己的光彩。北方草原的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商周以来的青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部分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中,都有草原文化风格的文物出土。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流、彼此影响,尤其是它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雕塑艺术影响了中原雕塑艺术的造型形式。
如在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陵出土的动物形象雕塑,常表现出异国情趣。出自1号墓的神密怪兽,方头著角,张开大嘴,身上有翅,显然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学者一般认为中山国人为游牧民族白狄的后代)。另三件为三扇屏风的基座,以噬鹿猛兽居中,牛与犀牛位于两侧,居中的老虎最能体现这类动物形象的起源(如图4)。
动物搏斗母题和对粗犷动作的表现是以上我们分析的草原文化艺术的主要特点。但这只铜虎并不是草原文化的翻版,这件作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立体雕塑,将原是平面金属牌上的草原动物搏斗主题转化为51厘米长、重达26公斤的辉煌巨作。不同文化艺术的融合使这件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气质。
汉代雕塑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也很深,今天,在汉帝国统一的北方地区就有大量的各种材质的牌饰出土。在今西安、湖北及湖南也发现了草原类型的动物形象,证实了中原地区与外界之间的频繁而广泛的艺术交流。
匈奴的铜牌艺术的装饰风格也直接影响了汉代陵墓前“神兽”造型的艺术风格。
汉代雕塑的另一朵奇葩是云南滇人的青铜雕塑,也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出土的贮贝器上的群雕反映了独特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另外一些表现人物与动物间、动物与动物间激烈搏斗场面的铜饰扣,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与北方的铜牌艺术有异曲同工之美,作品皆造型生动、充满动感激情,在安排构图、动作上极富浪漫主义想象。这类作品有《骑士猎猪镏金扣饰》《二豹噬猪铜饰》(图5)等。
北魏是由北方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拓跋氏本为东北嘎仙洞走出的少数民族,其生活习俗、艺术理想都是和草原相匹配的。虽然孝文帝要求鲜卑民族汉化,且成效突出,北魏迁都洛阳后,基本完成汉化过程。但少数民族特有的浪漫特质仍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有所影响,如一些动物造型的镇墓兽和夸张的俑人像以及石窟造像中的飞天造型(图6)、西域人像等等。
草原文化对盛唐雕塑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在那各种交流都很频繁的年代,具有草原文化性质的西域文化造就了唐三彩艺术中的众多精品之作,如骆驼载乐俑等等。
结语
雕塑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产品,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中国古代雕塑中浪漫色彩的形成属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范畴,是因为古人的不同时期思想状况和发展模式而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渊源,也是很中国化的表达方式,探索、研究、批判、继承、发扬古人的浪漫主义精神,或许可能给我们的当代艺术创作以启发和灵感。古代雕塑中浪漫色彩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文章虽也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因本人才疏学浅,肯定仍有纰漏、偏跛,还希望与同仁们交流探讨,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正所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彩图版[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丁方,张谦.风化与凝聚:雕塑艺术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王文静(1975—),女,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2000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现任职于河北省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
郝建斌(1975—),男,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7年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现任职于河北省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