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中女性角色的转变

2009-08-21 07:35黄登娴
山花 2009年14期
关键词:美国梦威利琳达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妇女问题就开始得到关注,但是其程度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以卢梭为代表的一派人认为,妇女是低一等人,应服从男性意志,在家里相夫教子,为社会培养所谓的理想公民。英国女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在1792年发表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批判了卢梭一派人的观点,明确提出妇女应该在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于是,第一次引发了女权运动浪潮。作为女权运动实践与女权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即feminism)一词也就意味着妇女解放,追求平等权利。而我们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分析各个时段女性主义鲜明的特点,推敲其发展历程,欣赏这男权社会中文学世界的另一道风景线。本文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和《欲望都市》(以下简称《欲》)两部作品分别在不同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出在美国社会里“美国梦”这一永恒主题中女性角色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分析女性主义在现当代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女权运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女性主义发展也相应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女权运动与反封建主义相结合。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美国当代小说家肖邦夫人。在肖邦夫人的代表作《觉醒》中,塑造了一个叛逆追求自我的埃德娜,她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甚至是“玷污”了19世纪美国传统妇女的标准,偌大的社会却容不下一个看似渺小的她,所以最后埃德娜不得不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她是一个胜利者,她无视权威、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使她虽败犹荣。第二阶段是进入20世纪以后,全球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意识也带来不小的冲击。这时女性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妇女问题也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来,妇女的自我意识和觉醒程度都较之前有所增加,女性主义作家们不仅要唤起妇女们追求平等权利的意识,还要号召妇女们要摆脱传统观念这一枷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追求独立,成就自我梦想。在这个时期还有另一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崛起。我们可以看艾丽丝·沃克的《紫色》,情节简单,却深刻地反映出了黑人妇女在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对抗中,努力寻找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期,女性主义文学从单纯的文学作品创作转而发展成为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女性价值观念。

二、什么是“美国梦”

“美国梦”(American Dream)这个名词于1931年第一次出现在詹姆斯·图拉斯洛·亚当斯的著作《美国史诗》一书中,而它作为美国社会的理想精神却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当在欧洲大陆受到迫害的第一批欧洲人怀揣着靠自己的勤劳就能过上理想生活的信念踏上美洲大陆的那刻起,“美国梦”就诞生了。无限的土地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大家都相信只要聪明、勤奋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源于清教徒的信念在18世纪便由本杰明·富兰克林自身的传奇经历体现得淋漓尽致。富兰克林通过其自传宣称,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 良好的品德会给人带来财富。因此金钱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而不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东西,而且金钱也会让人得到爱情和赢得尊重。罗素·康威尔在他的《钻石宝地》中说道:“在这里男男女女都有得到财富成为富人的机会……你没有当穷人的权利。你的职责就是要成为富人……”(Cornwell Russell,1986:20)。作为19世纪美国梦的积极倡导者,小霍雷肖·阿尔杰在其作品中也多次给读者传达这样的信念: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尽全力勤奋努力地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在这些作品的宣扬和鼓励下,“美国梦”更加慢慢地深深地根植于美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三、琳达与美国梦的破灭

“‘美国梦确实鼓舞人心,激人上进。但是美国梦在20世纪颓废了,腐朽了”(谢元花,1998:69) 。 进入20世纪后,美国迅速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成了一个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分化日益严重,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使得“美国梦”对在美国占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只是一个神话,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狂热的追逐中,社会变得畸形,人们变得惆怅、迷茫和空虚,以富兰克林那种个人奋斗主义为中心思想的美国梦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机会主义、金钱和享乐的崇拜。人们认不清现实,将幻想与现实混淆在一起,为了追逐心中的“美国梦”,不少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以阿瑟·米勒的名著《推》为代表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通过对小人物的悲剧的描写对美国梦提出了质疑,以悲剧人物的崩溃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而从女性主义文学角度来看,包括阿瑟·米勒在内的很多作家都无一例外地以男权社会为背景,更多的是关注男性作为悲剧人物的命运,而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事实上,在那个时期,女性也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点在《推》这部戏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在20世纪中叶,《推》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之后对美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推》的男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曾经希望通过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出人头地。他一生都在追求成功的梦想,因为他相信成功能给他带来爱和自由,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他错误地过分强调受欢迎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受欢迎就能获得成功。威利对于成功的强烈欲望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导致了自身的人格扭曲,同时也造成了他的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的人格扭曲,这也就使得父子之间,特别是威利和比夫之间的矛盾产生,并且伴随着威利事业走向低谷,矛盾逐渐激化,家庭也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变得分崩离析,这样,威利的太太,即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琳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梦的另一个受害者。戏剧中的琳达是一个很传统的美国妇女,是过去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没有主见,没有梦想,也没有眼光,有的只是对丈夫的顺从。她体谅丈夫四处奔波的辛苦,细心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对于威利的百般挑剔,琳达也绝无怨言,对于威利所描述的辉煌的过去她全然相信,没有一点怀疑,而且还不断地给她的两个儿子讲述,为的就是让儿子们尊重自己的父亲。当威利告诉她他不能好好开车时,她不止一次地安慰威利,那只是一个好好休息和换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当她的两个儿子惹威利生气的时候,她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们,不仅要求儿子跟威利道晚安,而且为了改善儿子与丈夫之间的紧张关系,她还极力要求儿子与丈夫共进晚餐。琳达对于威利的保护与其说像一个妻子不如说更多的像一个妈妈。在面对丈夫的感情背叛时,她选择了沉默和原谅。琳达作为家庭的传统卫道者纯粹得很彻底,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自我的追求,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只是为了维持一个几乎支离破碎的家庭的完整。威利在梦想破灭后选择了自杀来摆脱美国梦带给他的痛苦与折磨,留下琳达一人独自承受孤独和煎熬。琳达像大多数的美国人一样,成为了美国梦的受害者。

四、新时代女性的美国梦

从《推》中女主人公悲惨命运,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是属于男人的,对梦想追求的权利也是属于男人的。长久以来,妇女们生活在传统父权制度之下,社会、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等都是建立在男性优于女性而女性必须服从男性这一理念之上。美国梦都是由男人们去实现,并且从未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而传统妇女们只是梦想追逐过程中的一个配角而已。这似乎证明了“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是对的。传统妇女好像也没有要渴望去认识自己,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她们只是希望在婚姻中找到一席之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在现代社会,美国女性越发独立,她们不再寄希望在婚姻中寻找自我,甚至有的时候有些不屑。她们有自己体面的工作,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而不再需要依附男人。对于未来,她们也不再迷茫,不再听任自己丈夫的摆布,而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规划。在婚姻关系中,妇女们除了需要有一个体贴她们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孩子,她们也需要有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有时候,在一段恋爱关系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决定自己的命运似乎比拥有一段稳定的男女关系更为重要。她们深信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美国梦”。

美国HBO台打造的情景剧《欲》是一部专为女性拍摄的系列片,有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充分展示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性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欲望,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欲》讲述的是住在曼哈顿的凯莉、夏洛特、马兰达和萨曼莎四个30岁女人的情爱故事。故事是以凯莉的口吻来进行讲述的。凯莉本人是“性与都市”的专栏作家,敏感尖锐的个性使她兼具感性与理性。夏洛特热衷于追求浪漫,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她完全相信爱情和婚姻,是四个女人中最早步入婚姻殿堂的人。马兰达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同时她也是一个未婚妈妈,代表着坚强独立而又理性的女性形象。公关经理出身的萨曼莎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信心的人,她总是有办法让各式各样的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这四个女人,不再年轻,但是她们仍旧时尚漂亮,充满自信,拥有各自成功的事业,对未来也充满期待。她们需要爱情,也乐此不疲地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但是她们从不屈从于任何一个人,在婚姻中不愿再是被动角色,与之相反,她们要完全掌握婚姻的主动权。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对婚姻是女性唯一归宿的传统观念的全盘否定。

五、小结

《推》和《欲》两部剧分别为我们刻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琳达是传统妇女形象的化身,她集温柔、贤慧、忠贞的传统美德于一身,为了自己的丈夫,她愿意牺牲自己的所有,家庭对她而言就是一切,她没有自我,无论威利把她置于何种境地她都从未想过要逃离家庭婚姻的束缚,她似乎生来就是为了丈夫而活,因此,丈夫的人生就是她自己的人生,丈夫的追求就是她的追求,所以到最后当威利的美国梦破灭的时候,琳达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美国梦的牺牲品。而凯莉、夏洛特、马兰达和萨曼莎的理想、主张可以说是跟琳达完全背道而驰。她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她们四个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不再甘于站在男人们的背后,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对未来也是乐观积极,她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追求梦想,努力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她们不再是美国梦的受害者,相反地,她们是美国梦的追求者。家不再是妇女们唯一可待的地方,走出“家庭”这个束缚人性的牢笼,她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着掌控自己命运的主动权,有想要实现自我的渴望。因此,琳达和凯莉等四人之间个性及信念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梦”中女性角色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纵向深入发展,更大程度上鼓舞了现代女性去追求自我,找寻梦想,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Conwell, Russell H. Acres of Diamonds. Old Tappan: Revell, 1986.

[2]http://www.hbo.com/city/.

[3]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选评[M]. 姚克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谢元花.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2.

[5]张岩冰. 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黄登娴 (1982—),女,四川广汉人,四川广汉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飞行基础英语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美国梦威利琳达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快乐的琳达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