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信手拈来,而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争奇斗艳的“比喻之城”。书中的比喻生动奇异、变化多端、幽默风趣、含义深邃,它使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抽象化为具体、平淡化为神奇,使文章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色彩,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笔者对这些比喻进行了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比喻特色。
一、比喻的幽默性
在《围城》这部作品的众多比喻中,比喻的幽默艺术尤其值得称道。例如: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2.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3.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例1中,作者用暗喻手法将小男孩的眼睛比作两条斜缝;并将比喻与比拟相结合,以眉毛与眼睛要害相思病来比喻两者之间距离的“遥远”;并将小男孩的外貌比作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形象地说明了孕育了这张脸的小男孩父母的丑陋。这种丑陋不仅仅表现在外貌上,更表现在人格上,这其中隐约透露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但含而不露。
例2中,主人公方鸿渐一心想讨鲍小姐的欢心,便邀请她吃饭,可事与愿违,送上来的食物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作者把鱼比作已登陆了好几天的陆战队,说明鱼捕捞上岸已好几日,早已不新鲜。店主为怕肉变质,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作者别出心裁地把它比作长期伏在水中的潜水艇士兵。在逗人发笑的同时,也揭露出该店食物之劣。
例3中将飞机比作绝世佳人,乍看之下似乎本体与喻体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好像又合乎情理。这就是以不类为类的比喻,因而获得了奇异生动、幽默风趣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像“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地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这样的比喻也是精妙至极,大师功力,可窥一斑。
细看这些比喻,有一个共同点:貌似戏谑但又格外深沉,恰当准确、幽默诙谐,令人啼笑皆非。这也是《围城》比喻的共同特征,具有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的特点。从这一点上看,钱钟书的比喻与赵树理的比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钱钟书的幽默更多地具有书卷气,而赵树理的幽默更多地具有民间文学的传统特色,乡土气息浓厚,是“农民式的幽默”。例如,在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中,他写道,“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如果没有在农村呆过一段时间是很难想到用这样一个比喻的。“驴粪蛋上下了霜”,虽然霜是白的,但掩盖不了驴粪蛋的黑,白黑相间,三仙姑也是如此,宫粉掩不住她的皱纹,遮不住她的苍老,打扮与年龄不相符,显得不伦不类。两位大作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而赵树理是优秀的农民作家。从作品内容看,《围城》描写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形象,而赵树理的作品一般是写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造成了他们比喻风格的不同。
二、比喻的讽刺性
阿瑟·波拉德认为“讽刺作家主要地并不关心某事本身怎么样,而是关心人们对于那件事情的态度。当人们使其不成比例时,讽刺作家就必须纠正它。他使我们发笑,时而大笑,时而苦笑,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恢复到神志健全”。所谓的“使其不成比例”便是不协调的“偏离”。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以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用幽默风趣的比喻,以高度的智慧和素养对现实生活中荒谬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讽刺。如:
1.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2.褚哲学家害谗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
3.我在华阳大学的时候,他们有这么一比,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
例1中,当时日军大举侵华,身为德高望重的乡绅方老先生,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因为“政府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而有所“怨抑”,作者用“青年守节的孀妇”作比,一针见血地讽刺了方老先生爱国是图虚名。
例2中,作者以“害谗痨”的眼神比喻褚慎明看苏小姐时贪婪、垂涎欲滴的神态;以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比喻他的眼珠绝对突出,仿佛用相机“拍摄”苏小姐,以虚喻实,逼真地勾勒出褚慎明好色而又失态的丑相。
例3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是学识水平的标志,也是崇高神圣职业的代称;而作者用夫人、如夫人、通房丫头作比逼真地展示了当时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知识人才大为贬值的社会状况,也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较为严重。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嫁过的女人,就减了价,男子却可以“夫人、如夫人……”地一娶再娶,三妻四妾。
类似于这样的比喻还很多:“(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傍横溢”;“(韩太太)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等等这些,都实现了人物形象“不协调的偏离”,从而达到漫画式的讽刺效果。
总之,《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学者式的幽默讽刺笔调。这与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处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的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有人说,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讽刺大师。
三、喻材的广泛性
《围城》中的比喻,喻材广泛,融入生活、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让人目不暇接,让读者在一笑之余,又不得不钦佩作者阅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
用生活中的例子做喻材,如:
1.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2.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例1中,用“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来比喻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和乡气的都市化,使人一下就体会到那种时髦的落伍和乡气,使读者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例2中,用“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来比喻“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幽默而生动,把受忠厚老实人那出其不意一击的伤痛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这样的还有:用“空心大萝卜”来形容赵辛楣“身大而心不大”,用“出水的鱼”来比喻方鸿渐要抵抗苏小姐媚力的决心,用“未熟的草莓”比喻侯营长的鼻子,用“新出炉的烧饼”来比喻“新回国的留学生”……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将抽象化为具体、平淡化为神奇,使文章的语言更富特色。
此外,他还将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融于其中,增强了比喻的感染力。如:
1.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2.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3.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4.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聘之中,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
例1中,作者用“局部的真理”来比喻鲍小姐打扮过分新潮,几乎赤身露体,不合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讽刺辛辣,力透纸背,显示了他对哲学的研究。
例2中,作者运用数学上的平行线公理来比喻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作者是个作家,但对数学公理却了如指掌,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收到了生动的效果。
例3中,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来形容“欧亚大旅社”的餐桌,生动而又准确,与后面饮食及住宿环境的描写互相照应,揭示了“欧亚大旅社”的名不副实。
例4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狐狸失去尾巴而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本体、喻体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撞迸发出诙谐的火花,准确地反映出方鸿渐此时沮丧、失落的心境。这几则例子不仅显示了钱钟书先生深刻的讽刺力,还透露出其广博的学识。
四、比喻形式的多样化
《围城》中比喻内容富于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中有明喻、借喻、通感、博喻等的运用,也有比喻与其他辞格的交错使用。
(一)明喻
这类比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宛如、有如”一类的喻词来联系。例如:
1.校长没法,……呵呵大笑,又恭维范小姐漂亮,喝了一口酒,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
2.这是辆病车,正害疟疾,走的时候,门窗无不发抖,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方才吃的粳米饭仿佛在胃里琤琮跳碰,有如赌场中碗里的骰子。
(二)借喻
这类比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
1.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2.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了虱,掐死了……
(三)通感
也叫移觉,就是五官(眼、耳、舌、鼻、身)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在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中,有一章专论通感,通过古今中外的例证,将通感的妙处溢于言表。例如:
1.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例1中,“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这是身心的感受,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中的红色则要通过视觉才能感受到,作者将身心的感受移向视觉,形象地刻画了方鸿渐因鲍小姐突然改变态度而非常气愤的样子。
例2中,“不笑的时侯,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这是视觉的感受,可是“这依恋着的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使读者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也把方鸿渐被唐小姐音容笑貌所倾倒的情态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
(四)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比喻不仅表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增强了比喻的气势和力量。例如:
1.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2.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例1中,对于极难描述的感情,作者采用一连串的形象类比凸显方鸿渐对于苏文纨的情感本质。
例2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形象,对方鸿渐打鼾的声音作了描述,使读者好像身临其境,对赵辛楣这一夜所受的罪好似有亲身的体验。
(五)比喻与其他辞格交错使用。如:
1.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列分行,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2.(鸿渐)忙翻箱子,……找不到那张收条,急得一身身的汗像长江里前浪没过、后浪又滚上来。
例1中,将比喻与拟人综合运用,显示雨下得急而密集,非常生动形象。
例2中,比喻中融合着夸张的成分,形容急出汗,夸大鸿渐焦急万分的神态。
综上所述,《围城》这部作品书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它使文章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读〈拉奥孔〉(选自《钱钟书文集》)[M].1999.5.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7.
[3]汪曾祺.才子赵树理[J].读者,1997.8.
[4]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引自郁炳隆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
[5]〈围城〉漫画式人物的形象特征[J].http://www.cc.org.cn/(世纪中国),2001.06.22.
[6]钱钟书.钱钟书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宁云峰.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M].http://qlcs.ad184.com/nyf001.htm.
[8]刀藏剑埋楼.〈围城〉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围城〉导读[M].http://jmszeq.xiloo.com/new_page_143.htm.
[9]鸿儒.我读〈围城〉[J].http://wcon.126.com→围城文学→围城评论.
作者简介:
孟巧红(1971—),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语文教师,教务处教务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