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情境 巧发问巧解答

2009-08-21 07:35于美丽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材料

于美丽

摘要:近些年来,高考历史题型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史料的运用逐年在增加,新材料、新情境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历史高考试题中。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觉得很迷茫。本文就试着从高考试题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史料型历史选择题和分析题的解答技巧,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材料 新情境 试题特点 解答技巧

通过历史材料来营造新的历史情境,通过史料间接地提出问题,这是近些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其最突出的题型样式。以2006年至2008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这三年中,史料型的选择题越来越多,2008年已经达到81.8%,比2006年增加了10倍以上;非选择题中,必须要通过史料来回答的问题,三年来的比例也都很高,在2008年已经达到100%。由此可以看出史料型试题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试题呢?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研究新材料、新情境,从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来分析高考试题的解答技巧。

一、史料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就高考选择题的结构形式来看,高考选择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选项有统一的标准,都是A、B、C、D四个选项。二是所选答案的数量较固定。在单项选择题中,答案是有且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在多项选择题中,也就是两至四个答案。一般而言,高考选择题所需要的应试能力无外乎三种:一是识记,二是理解,三是技巧。如果选择题中的题干或题支的史料直接选用的是教科书中的话语,那么就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只要记住了教科书中的内容就可以作答并答对。但是近年来这种只需要识记就可以作答的题越来越少,需要理解的题型越来越多,如2007年的6个史料选择题中需要运用理解能力作答的有4道,占66.7%,还有第18、19题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作答;2008年当个史料选择题,运用理解能力作答的就有7道,占77.8%,还有第17、18题也是需要应用理解能力才能作答。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之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排除干扰的选项,获得正确答案。那么,这一解题技巧是什么呢?

(一)比较排除法。选择题四选一的结构形式,是比较排除的前提。反复比对四个选项,先排除最容易的、最有把握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项,然后再一一排除其它选项,最后没办法排除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2008年全国卷第13 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B.徐继畲;C.郑观应;D.严复。在这四个选项中,最早被排除的就是严复、郑观应,因为严、郑二人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时期,比题干所给的史料描述的时期较晚,由此可以将两人排除。就剩下A、B两项较不好选择了。因为姚莹、徐继畲两人在教科书中是被编撰在同一主题之下的,并且这两个人的著作都是因受中英战争的刺激而写成的。这时就要知道两人的著作名称了,姚莹的是《康輶纪行》,徐继畲的是《瀛环志略》,前者写的是中国西康一带,而后者却在说世界,因而通过比较排除可以得知,B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代入反推法。有一些选项,干扰性比较强,这个时候就需要将选项带入题干,假设选项是正确的,然后反推出来,看看结论是否正确。比如2007年全国卷I第13题,关于武则天“社会之革命”的描述,选项中的其他几项都具有干扰性,就要将其一一代入题干,进行反推。首先就排除B、D,因为其不是社会革命的范畴,其次比较A、C,将其代入题干,显然可见,A是不符合题意的。

(三)猜测法。而有一些选择题通过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得到解决,而且还没有直接的答案作答,这个时候就需要“猜”了。如2007年全国卷I第19题:题中给的图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从教材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英国人赫德从19世纪60年代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那么,B、D两项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路牌由外文书写,说明是给外国人看的,为什么要给外国人看呢?表明此时的北京城是由洋人统治的,由此可排除B项,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对北京城实行分区占领,可见正

确答案是C。

二、史料分析题的解答技巧

所谓史料分析题,就是选取与中学课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献,就其中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结合高考知识点,提出一些或分析或综述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回答所提的问题。这种题型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的要求,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

分析往年的高考试卷,我们总结出史料分析题的设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问题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问题的答案全部来自于材料。第二种,依据史料,结合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第三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以史为鉴来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有这样几种问题,那么怎样来回答这类题目呢?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认真阅读,弄清史料的意思。如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就必须先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可以读明白材料的意思,但关键是要认真、细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之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有时会提供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甚至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这些提示我们可以把这段史料的背景、历史环境弄清楚,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二)仔细审题,紧扣题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回答,不至于答非所问。

1.仔细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事件、答题方式等,这些一定要读得清楚明白。

2.紧扣题意。“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如“原因、背景、结果、作用、影响等”,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是要采取哪种答题方式,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指出”、“评价”、“简要说明”等。

3.在材料和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三)准确表述,注意答题的规范化。在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考生一定要重视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表述时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对于史料型的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材料、新情境”,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训练学生历史史料题的解答技巧,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使其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猜你喜欢
新材料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