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09-08-21 07:35李瑞兰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本历史课堂教学

李瑞兰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多年,本人深切体会到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讲、练的被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弊端。这种模式过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制和损害。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势在必行。简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课改方面的实践,在此浅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为依据,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都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不走弯路。这样做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课本,寻根溯源

中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历史课本也不例外,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所在。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课本中的图表,也必须要求学生去阅读掌握,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文中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拓展他们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纵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把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总结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为重点来考察。我在近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中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课本知识。一些学生总以为自己已经熟悉了课本内容,于是搞题海战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做大量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设置出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迫使学生回到课本这一知识之源上来,让他们首先夯实课本上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必须做课本中的习题和思考题或对它们稍加改动再让学生完成等,以此来教育学生重视课本。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课本知识这一中心绝不放松,离开了课本学生的历史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想而知成绩也不会理想。

三、发扬民主,活跃课堂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专制主义的师生观和放任主义的师生观,创设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学习潜能的开发,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努力唤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否则,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开放教学,拓展视野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性就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知识视野。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学习结论应是开放的,不局限于课本、教师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开放的,不拘泥于固定的座位和学习小组。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性的同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

五、多提疑问,及时总结

一个章节内容结束,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把疑问提出来,在课上让全班讨论,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深刻的,记忆也牢。

每个章节讲完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同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为此目的,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又如“如何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等。

此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每次测试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且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六、剖析错误,逐步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出错到纠错、再出错到再纠错的过程中得到逐步提高的,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步得以提高。

七、积极讨论,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我想如果把教学和学习比作游泳,教师只能是导航者,学生才是游泳者。

以上是我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体会。总之,只有教师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课本历史课堂教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