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祺旺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尚未形成正确阅读习惯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对于一个阅读材料来说,内容刺激的强度会大大超过形式刺激的强度,学生往往会被生动的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这样。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这种阅读心理,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通常的做法是先由教师或其它视听材料范读课文。这一是为了满足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好奇和期待心理;二是为了利用“先入为主”的规律使学生对整个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一开始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印象。
第二,中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里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应注意据此科学安排朗读、默读和背诵等活动。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中小学生在整个青少年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都是较强的,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优势,要求他们熟记文中精美的句段,使学生的头脑不断丰富,不断得到开发,真正成为信息材料的储备库,当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梁衡先生说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识都以记忆为基础。”而阅读教学的目的,除了思维和审美的锻炼,就是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三,学生对于阅读本身这一活动的态度很不稳定,常常随着兴趣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大部分不会根据阅读的要求自选方法,更不善于根据阅读的目的来调控自己的情绪,阅读的自我意识很差。因此,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读,或借助多媒体手段渲染意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例如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当催人泪下的哀乐响起,当人们失声痛哭送别总理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们的眼睛湿润了。之后让他们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学生们会怀着沉重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朗读、男女比赛朗读及配乐朗读等。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阅读实践与理论常识结合,使学生尝到实用和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课上阅读教学。而从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来看,习作教学活动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经历各种情感体验甚至产生共鸣,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语感体系。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艺术形式从来都是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及条件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语文教师应该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如果指望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应付所有的教学活动是不现实的。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用心灵感悟作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