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越俊
教学语言是教师施行课堂教学时最重要的工具,同时教学语言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学教育最主要的推广者,更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升华教学语言的技巧,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等诸方面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语言的精辟论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孟子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历来就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所重视。尤其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是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凭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种是令人欣喜、如沐春风,另一种是令人厌烦、索然无味。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排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后,我们发现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情况不同。可以说,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运用语言技巧传达教学目标,无论你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多深多高,在教学艺术的面前,没有语言技巧的教学乃是失败的教学。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语言技巧呢?
语文教学的语言技巧应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语言技能,对教学语言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能娴熟地驾驭教学语言。通过教学语言清晰准确地传授知识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语言流畅,应当极具表现力、描绘生动、饱含真情,富有感染力,能传达出美感。这些技巧具体而言,即:
一、科学严谨
虽然语文学科作为文科学科中最典型的一种,与理科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语文学科依然强调科学严谨。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练,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语文教学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学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及修辞的规范,不带语病,不引起歧义。其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干净利落,杜绝废话、套话和半截子话。再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用语文专业的学科术语讲授。
二、清晰畅达
一般情况下,讲课声音一过即逝。过多重复,又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烦。教师的声音质量会影响到讲课的质量,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听明白、想清楚,其语言就不但要声音清晰洪亮,还要自然圆润流畅,要符合人们的听话习惯,讲课毕竟不是表演,它应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接近生活。
三、循循善诱
人类的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是从质疑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就必须在课堂上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同时注重教学语言内在的启发因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妙趣横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这要求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把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听课上。而语文,本就是一门探究语言文学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就更应当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动和趣味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语言不时表现出的幽默风趣,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精神振奋,同时创造出一个活跃且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饱含真情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无论讲课内容有无感情色彩,教师都应全身心投入,教学语言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唯有这样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知识传播与情感传递的双重收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