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顺
历史课程标准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必须深层次地去挖掘教材内涵,增补一些本地区的历史和当前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问题,因为在教学中渗透地方史和新闻时事,有利于激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究他们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只要学生有了探究兴趣,这就为他们学好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
第一,渗透地方史在探究“洋务运动”知识点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当时为何有这样一场顽固派仇视、洋务派主张的洋务运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学生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等基本知识作了这样的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为了摆脱困境,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来辅助军事工业,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我又创设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探究“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当时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企业分别是哪个呢?”经过搜集、分析、归纳、概括的自主性学习后,学生们从课本知识中探究到如下答案:
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曾国藩和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筹建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的钢铁企业。然后,我又有针对性地把地方史渗透进去,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贵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企业,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官商合办企业是哪一个厂?
根据学生搜集提供的答案,我进行分析和归纳:镇远青溪铁厂是贵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企业,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官商合办企业。该厂筹建时间早于著名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先声。1886年开始筹建,1890年正式投产,其设备全部进口,技术人员也是高薪从国外引进,后来因资金不足,铁、煤资源离青溪远,运费贵等客观原因被迫停产。但它的出现,是贵州近代化进程的开端。通过对青溪铁厂的历史渗透,激发了学生对贵州历史的探究欲望,这既挖掘了课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爱我贵州、爱我家乡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让学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利于提高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利于从历史信息的分析、综合、归纳、敝等认知活动中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共一大时,除了介绍此次大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外,我还对出席大会的贵州荔波邓恩铭作了侧重探究,并对著名的贵州早期共产党人对党的贡献进行了延伸。如安顺的王若飞,1945年8月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铜仁的周逸群参加过南昌起义,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镇远的周达文对创建党的地方组织做出的贡献等。在历史教学中,仅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把地方史有机融合进去。这样,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渗透新闻时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残害和精神枷锁;而现在的学生却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今国内国际的焦点热点问题,是莘莘学子们探究的热门话题。在历史教学中,我给学生对“历史”一词的含义是这样阐释的:“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东西。”在这样的历史教学理念下,我常把新闻时事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例如,我在讲“可持续发展”这个知识点时,就结合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在这些知识的探究中,我把国家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南水北凋”、“西电东送”等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查阅资料和合作探究。在总结发言中,他们对国家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指出“西电东送”中的火力发电,国家必须对煤矿资源进行计划开采,否则中国能源的未来是不容乐观的。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
历史教学不只是探究课本知识,更需要把地方史和新闻时事渗透到教学中,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尽力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