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宇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通过课堂评价来培养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氛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为安全,就是对儿童的独特想法不进行批评与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意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评价对营造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一次让一年级学生用“鱼”口头组词时,在同学们说了一大串关于“鱼”的词语后,一个男生大声说:“还有电鱼!”“什么鱼?”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电鱼!会发电的鱼!”他再一次肯定地说。“瞎说……”许多同学在窃窃私语。该生的小脸一时涨得通红,眼巴巴地看着我。这时,我冷静了下来。如果我也否定或者讥笑他,对他的伤害会有多大啊!于是我笑了,并且饶有兴致地问他:“真的有会发电的鱼吗?”“有的,我在网上看过。”我说:“老师相信你说的话,不过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没见过,等我们也查阅资料以后再和你讨论好吗?”“好!”他坐下后,脸上的表情放松下来。后经查阅,南美洲真有一种靠发出电波来保护自己和捕捉食物的鱼,叫“电鳗”。在下节课的课堂上,我热情地表扬了该生,并说:“你让老师和同学们增长了知识,我们非常感谢你!”通过这件事,同学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被大大激发出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善待“插嘴”的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把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情不自禁的发言叫做“插嘴”。在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上,这些插嘴的学生总是被老师以破坏课堂秩序、影响他人学习、不尊重老师等“罪名”加以否定,轻则置之不理或提醒制止,重则罚其站立。这样做的后果是:多数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好评,在教室里争做“守纪”的好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提问而进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活跃思维没有了,奇思妙想不见了。其实,“插嘴”的学生,听课并不是不专心,反而是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强烈,创新意识主动释放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学生的“插嘴”。另外,在学生的“插嘴”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正确引导。也许正是这些近乎风马牛不相及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而老师的欣赏和赞许,哪怕是一抹淡淡的微笑,都有可能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在这温馨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三、巧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
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创新教育中的评价则是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我经常使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如:在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后,由包括这些朗读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比较评价。在此评价过程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践证明,这种竞争氛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丰富、得体的口头评价,还应采取各种体态语,如翘起大拇指或是一个眼神、一种表情等等,都可以明确地表达这样的信息:“我很欣赏你!”“你很棒!”“说得有道理!”
四、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
教师的评价是每个学生都非常期待和看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评价语言时,要注意做到恰当、得体,以表扬激励为主,但不能滥用,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非但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可能致使学生思维混乱、不思进取。如在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肯定+只是(但是)”的句式给学生指瑕,或者用“如果……就更好”的句式来纠偏。这样评价既使学生受到鼓舞,又使他们得到提高。
总之,评价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掘,去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课堂评价方式、方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