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国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走出写作误区,关键要抓住以下训练。
一、明确写作目的,从分析每一篇文章入手——审题是关键
作文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作文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首先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一般技巧,如话题作文:1. 审标题,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如《成功的喜悦》、《寻找快乐》,不能单纯写“成功”、“快乐”的这样大范围的材料。2. 审文体,有些学生因不注意审题,造成不符合文体的错误。3. 更要审清材料,往往材料能引起我们很多联想和想象,对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起到很明显的效果。4. 还可以采用把平时写作与分析课文相结合的方法,时时提醒学生,我的作文可以这样写。挖掘题目带来的信息,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写作思路和立意角度,既调动学生构思的积极性,又了解了作者的崇高境界。学生们举一反三,从小小的审题悟到了写作真谛,激发了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欲望的闸门。
二、尝试写作模式,突破常规思维——有的放矢是关键
古人云:“有模仿才有创造。”一个好的写作模式,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于是我总结对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摸索了一套可行的写作模式,那就是作文21字诀,也叫起步作文流程:明目标、谋全篇、巧开头、细分析、明情理、透结尾、出华章,其中4、5、6步是关键。细分析,就是讲究细节处理,例如《背影》一课中买桔子的动作,正是对动作的精心刻画,才加强了思想感情的升华。明情理,任何一篇作文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写作表达作者的意愿,让读者很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和情感,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把“情”和“理”放在首位。记叙文突出“情”,议论文突出“理”,情和理明确又统一,文章的精髓自现,写作者如果抓住这一点,很容易就能打动读者。透结尾,一个好的结尾,通常说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这一点不假,整篇文章布局要突出中心,但是主要的还是在结尾要点题,然而并不是照应了开头就可以,关键是“透”,要一针见血,要明确突出,指出问题的关键本质。例如,高考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在结尾处“关键是二者的关系”。只写一方面就偏离话题,因此这个结尾要处理成既要相信自己又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是最佳结尾形式。因此,明确了写作模式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在构思过程中快速地寻找有关的积累材料,就能愉快地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
三、情深意切,明理通透——语言积累是关键
学生作文掌握了以上两种方法,只是一个写作的框架,要想使每一篇作文都能快速地高质量的完成,应具备大量的材料,应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那就应该读书时要注重积累,在积累中注意写作训练,要采取以下这些有效的方法:1. 读好文章。我每周都从课外书上选几篇文章读,和学生一起分析语言技巧。为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我在读文章时,故意空出一些词汇,让学生填,学生参预了写文章,效果非常好。2. 引导学生积累诗词句。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精品,他们已不仅仅是一种纯工具性的语言符号,而滲透了汉民族的思想体系、文化体系和艺术价值,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一个人的语言积累的水平决定着他的语文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下,更是衡量作文程度的标准。由于思想和语言像是灵与肉的关系,因此把二者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生长点。而且摆正了学生在写作教学的位置,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