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只有两句话的《中法联合公报》
格林威治时间1964年1月27日11时,北京与巴黎两地同时发表了一份仅有两句话的《中法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一份公报两句话,甚至未提到两国间相互“承认”之词,这是甚为罕见的。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首形成的冷战格局。主导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形势,中法在当时分属两个不同的集团。突如其来的公报震撼了全世界,在那两三天里,世界各大报都在沸沸扬扬地议论。正如一家欧洲报纸说的,在冷战时代,法中建交无异于爆炸了一颗“外交核弹”。美国报纸则惊呼,法国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共阵营“打开了一个缺口”,西方经营已久的对中共的铁幕防线“将因此而发生崩溃”。
老练政治家的精心设计
《中法联合公报》发表后,中国外交部也对外单独发表了一个声明,对此公报作了数百字的具体阐述。各国政府和世界各传媒都十分关心法国官方的说明。但是,三天过去了,法国政府无解释、无评论。法国政府的沉默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但1月31日,爆出一条震撼新闻,戴高乐总统在爱丽舍宫亲自为此举行新闻发布会。
原来,这都是由老练的政治家戴高乐精心设计的。中法两国代表最后磋商公布联合公报的时间细节时,中方提出在北京时间1点30分或2点30分,即格林威治时间17点30分或18点30分,双方同时发表联合公报。法方按戴高乐指示提议,法国销量和影响最大的《世界报》每日下午3时出报,希望宣布建交消息在当天见报,因而,提出在巴黎时间12时发表建交公报。中方当即同意。建交公报临公布前夕,法方又告知中方,戴高乐总统将于1月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他对法中关系和法中建交的世界意义等,发表重要谈话。
为了这个新闻发布会,世界各国记者蜂拥而来,出席者高达千余人之多,使爱丽舍宫会议大厅达到了最高容量,被路透社称为“二战胜利后在巴黎、甚至欧洲和西方世界引发罕见轰动的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开始,戴高乐出现在讲台上。微笑着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众多来宾挥手致意。戴高乐首先在谈话中强调:“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他们这个民族建立了非常独特、非常深奥的文明。”他讲到了为什么法中要建交。他还针对美国暗示地说:“法国认为,目前还在等待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
热心劝解尼克松
这次新闻发布会开过不久的同一年。戴高乐在会见准备竞选总统的尼克松时,反复解释了法国与中国建交的理由。他说:“我无意干预美国的政策,但我认为,美国应当考虑承认中国。”他还说,“中国还不强大,现在就承认中国比等到中国强大起来你们被迫承认它要好。”尼克松是著名的右派人物,反共不遗余力。戴高乐所言所为,促使尼克松开始反复思考美国对华政策的得与失。受此影响,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开始改变了美国僵硬的对华政策,坚定了自己改善美中关系的信念。
1968年底,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上任不久就出访法国,向戴高乐总统请教对华政策问题。尼克松表示,无论困难多么大,他都要同中国进行“对话”。戴高乐表示赞同,而且重复了一句1964年两人见面时说的妙语:“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将来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尼克松表示,美国要改变对华政策,尽一切可能同中国接触,并打算从越南逐步撤军。当时,戴高乐正要派其亲信马纳克大使去北京赴任,便让马纳克将尼克松的话转告给中国领导人。马纳克大使到北京后,很快就将美国的信息告诉周恩来总理。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就对周恩来说起,戴高乐与他的谈话对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戴高乐生前十分向往中国,晚年准备访问中国。计划在其回忆录最后一章写“与毛泽东的会见”。但他心愿未遂,于1970年11月9日突然辞世。中国政府在天安门、新华门和外交部下半旗以示哀悼。毛泽东和周恩来为戴高乐葬礼送去两个大花圈。毛泽东在唁电中说:“谨对他,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巴黎各大报均以显著版面和醒目标题全文转载毛泽东唁电,并认为这是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政治家给予的史无前例的荣誉”。
(王景义荐自2008年12月24日《党史信息报》原标题为《谁第一个打开了东西方冷战的缺口——记中法关系的缔造者戴高乐将军》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