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清 吴明银等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的实际,通过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教师队伍、实施主辅修两大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起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于2003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合作举办。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规模、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质量取胜的思想,紧紧抓住新型办学模式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教师队伍、优化培养方案、建设监控体系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培养质量。
一、构筑高起点、高标准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申办方为名校、投资方为名企和其前身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构筑人才培养平台,高起点办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申办方,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始终把胜利学院的办学质量纳入大学总体办学中统一管理。注入办学理念,共享多层面、多领域的优质资源,确保高起点。大学选派管理经验丰富的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出任学院领导,直接组织教学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顾问,担任部分学位课程主讲。胜利学院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大学课程、辅修某些专业;学生持有大学图书证,自主参加大学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享受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大学通过相关课程的考核为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学位证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
胜利石油管理局作为投资方,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证,把学院常规运行经费纳入油田总预算,重点扶持。每年稳定投资常规经费3000多万元,另外每年还有400万元左右的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油田在产学研结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各大采油厂、钻井公司等单位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很好地解决了目前高校实习难的问题。同时,油田设立胜利学院教师和学生奖励基金,激励广大师生开展教与学的研究。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学院的前身,基础好、经验丰富,有独立的教学队伍和教学组织,尤其师专20多年形成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升华了教风和学风。
二、打造相对稳定的教学一线教师队伍
学院采取“专职与外聘”、“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以课程教学团队为载体,打造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学院为此专门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外出进修管理办法》等文件。
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始终坚持“养”一批自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学科建设、教学组织能长远发展。规定专职教师必须占教学队伍的60%以上,必须直接组织或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主干课程必须有专职教师担任或辅导等。同时,学院设立教师培养基金,采取校内培训、政策吸引、外出进修等措施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每年引进5~10名教师,极大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结构。
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学生培养整体质量。在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点是教学水平和稳定性。学院严格审核外聘教师资格,最大限度地聘请大学、油田、科研院所中教学效果好的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授课。外聘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不得低于60%。学院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与外聘教师签订《聘任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将外聘教师纳入学院教师管理范畴。外聘教师必须参加所聘系必要的教学活动,接受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对评价较低的外聘教师及时予以淘汰,实行动态管理的方法。
三、实施主、辅修两大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基于独立学院办学特征,学院经过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三本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主、辅修两大培养计划,统筹设计课内、课外教学环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主修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打破大学一本院校以学科体系和原师专以技能训练为主制定培养方案的思路,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精简理论学时,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环节。理论课学时四年在2500左右,其中必修课程占总学时的80%左右,专业课占15%~20%。按照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性环节五个模块建立课程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贯彻外语教学、计算机应用、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四年教学不断线思想。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理工科在40学分以上,并按照基本实验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建起一批实验室、校外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老总授课,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等措施,有效地保证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得到真正的落实。
辅助培养计划。学院本着“学院搭台、学生唱戏”的思想,以课外科技、文化、体育、学科竞赛等载体制定《辅助培养计划》,搭建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发展个性。要求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还需要取得辅助培养计划规定的15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学院为之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成才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保证计划的实施。实践表明,辅助培养计划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化了教学计划的内涵。
四、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学院坚持“内外结合、督导并重”的思想,构建学院内部自检、自控,外部指导、诊断,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内部监控是基础。学院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构建学院内部教学全过程监控体系。(1)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工作的规划和领导,下设教学督导组,为督导工作提供组织保障。(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标准,规范教学各环节和管理行为,为督导工作提供执行依据。(3)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课堂到实验、实习场所建立起十大机制,为督导工作提供载体,实行教学过程全方位、全程监控。所有采集到的教学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以适当的方式予以通报;所有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质量业务档案,与晋职、晋升、选优、进修等直接挂钩。
合作双方成立“学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学院领导的汇报,研究学院发展、学科布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校本部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指导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校本部学术委员会审查学院每年新上专业的报告;校本部教学督导组不定期的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巡视、指导等。同时,学院注重接受社会评价,定期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校友来校诊断培养方案、反馈毕业生信息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拓宽人才培养外部督导渠道。
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体现。学院依托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起人才预测系统,定期对社会产业结构、各类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以此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年度招生计划。学院定期召开系主任、书记联席会议,专题研讨、审议就业部门对人才需求的汇报、年度专业招生计划、教务部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汇报和新上专业的论证报告等,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问题,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同时,学院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加强与社会的接轨。(1)实行“2+X”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着力打好基础,后两年灵活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2)“订单式”培养,学院先后与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成立“定向培养班”,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定向单位承担部分工程类课程的教学任务。(3)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学院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暂行规定》,对已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根据单位的要求,学生申请,学院同意,最后一学期学生去单位顶岗实习。协议双方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共同指导完成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4)实行“双证书”制度。学院为相关专业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