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可能颠覆人类生活

2009-08-21 20:33
环球时报 2009-08-21
关键词:安德森人造器官

流行文化或将统治一切

20世纪的美国,随着其政治地位的飞速提升,其文化实力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增长。早在20世纪前叶,美国作家海明威、福克纳、诗人庞德、艾略特以及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等人,已经成为声震世界的文学大师。二战结束后,以诺曼·梅勒、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为首的新一代美国作家,更是占据了世界文坛的中心位置。然而,正是在美国的严肃文化产业如日中天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的流行文化,或称通俗文化,异军突起,迅速获得了与日俱增的观众,流行文化这一专用名词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的声势浩大的反越战浪潮和黑人民权运动,把美国的流行文化推上一个高潮。“流行文化”也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双重含义。“流行文化”本来是指诸如通俗读物、电影、流行音乐一类能被大众迅速接受的文化产业,但人们发现,像约翰·斯坦贝克这样的文学大师却在认真地撰写品质优秀的电影脚本,而像鲍勃·迪伦这样的流行音乐之王,却创作了绝不逊色于当代任何诗歌名篇的经典歌词。但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无论是美国的严肃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陷入了相对的沉寂。

随着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美国国内的流行文化正在迅速取得压倒性的统治地位。美国著名作家、学者柯特·安德森正是坚持此种观点的美国文化界人士之一。在题为《奥巴马时代的流行文化》的精彩文章中,安德森以敏锐的目光准确地分析了奥巴马如何巧妙地利用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为自己在总统选举中大造声势,几乎是出人意料地以一名知名度不高的黑人参议员的身份,夺得美国总统大位。安德森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通过一场富有传奇色彩的总统竞选,其中包括妙语连珠的电视讲演、无处不在的T恤衫肖像以及两本畅销全球的自传性作品,奥巴马本人已经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位明星,并将在今后更加有力地推动流行文化的发展,甚至为其一锤定音。

安德森认为,早于奥巴马就任之前,美国国内有三种重要的力量已经为流行文化的登峰造极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一,美国非洲裔群体在国内文化生活中地位日益上升,其佼佼者包括黑人影星西德尼·波蒂埃、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球王乔丹、老虎伍兹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等人。第二,自新世纪开始以来在全球不断升温的对于知识性畅销读物的狂热追捧,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书籍包括《引爆流行》、《魔鬼经济学》、《世界是平的》等重要作品。第三,随着网络新闻的爆炸式增长,一代博客明星冉冉升起,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为流行文化的不断壮大添砖加瓦。▲

长期以来,美国文化界一直对于当代科技的飞跃存在严重抵触情绪,已故文坛泰斗诺曼·梅勒更是把核武器的产生视为高科技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但是,科学技术仍然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当今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很可能彻底“颠覆”我们以往的社会生活形态。

近一年来,此类问题引发美国知识界的重点聚焦,例如,迈克尔·加赞尼亚在《人类:我们独一无二的科学》一书中,探讨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改变人脑结构与设置的各种可能性;罗伯特·巴尔特在《长寿革命》一书中,探讨在当代医学的条件下人类寿命的最终极限;而在《一切都能孕育》一书里,丽莎·蒙迪博士探讨了当代妇女到底能够将育龄推迟多少年这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威廉·萨利丹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你将成为升级的软件》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时代最重大的革命不会发源于华盛顿、穆斯林世界或国际经济范畴。它发生在科学技术领域。”萨利丹在他的文章中开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历数了当代生命科学将对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他提出的很多尖锐的问题发人深省,仅举几例就可以略见一斑:

第一,生命科学的飞跃促进了器官移植手术的普及,今天,世界范围内对于肾脏与肝脏的需求量日益攀升,已经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为了获得可移植的器官,垂危的病人被更快地宣布死亡,以使其健康的器官能被捐献出来,有钱人出巨资迫使穷人献出体内的部件,政府投资鼓励更多人同意捐献遗体。不久以后,曾经被视为最神圣的事物的我们体内的各个部分都将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我们的意识形态将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当移植器官奇货可居时,人造器官应运而生,目前美国人每年安装100万个人造膝盖、肩膀、脚踝,全世界有200万人携带心脏起搏器,但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人陷于体内人造器官运转失灵却又无法拆除的困境。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掌握安全拆除人造器官的技术,我们是否应该停止进行安装它们的手术?更棘手的问题是,如果医生无权终止重症患者的生命,他们是否有权关掉病人身体中的人造器官?

第三,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人类平均寿命的预期值已经迫近84岁大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仅只把长寿当成一种目标,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资源?当医生们为了延长老年人的寿命而不断为他们研制各种药物、更换各个器官的时候,我们应该不应该为此划定一个最终的界限?

第四,同样因为科技的突破,人类的育龄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后延迟,当今美国女性的平均育龄已经向35至44岁年龄段逼近,很多男性的生育年龄早已超过了50岁。即使科学的进步可以将人类的育龄期再向后推迟更多,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当年老体衰的“幼童家长”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景观之时,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负责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

猜你喜欢
安德森人造器官
无中生有人造木
ORGANIZED GIVING
会呼吸的人造树叶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器官捐献
人造彩虹
好兄弟,别哭,我没事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