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否认召回大使 澳媒体发出尖刻声音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特约记者 李渊 陈小丫●本报记者 程刚 郭强 ●何晏
本月8日,墨尔本电影节首映描述热比娅经历的影片,影院外中国抗议者与热比娅支持者激辩。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取消了本周在北京的一系列日程安排,包括原本定于今天举行的一场媒体酒会,于19日匆匆赶回堪培拉。尽管澳大利亚外长20日出来辟谣,称大使属于“定期回国”,并非“被急召回国的”,但这样的解释媒体普遍不肯接受。澳媒20日的报道显示,他们对驻华大使回国一事非常敏感,并借机再次宣泄了对中国的敌视情绪。澳总理陆克文当天也专门出来否认“急召说”,但称澳中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同时表示“这是一个审视两国关系的好时机”。刚刚因签了412亿美元天然气大单而显出一些暖意的中澳关系,又被悬念紧紧拴住。中国亚太问题学者韩峰20日对《环球时报》说,芮捷锐这趟回国并不寻常,可能是澳大利亚政府考虑修补对华关系的一个信号。
有迹象显示大使回国很突然
20日,《澳大利亚人报》刊登该报驻中国记者的报道称,随着澳中关系继续恶化,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召回了该国驻华大使芮捷锐举行紧急会议。《悉尼先驱晨报》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的话说,芮捷锐匆匆回国是为了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为澳中关系的复苏想对策”,大使为此还取消了在北京的一系列活动,包括21日的一场媒体酒会。
20日,澳大利亚外长斯蒂芬·史密斯急忙向媒体辟谣,表示芮捷锐只是定期回国、例行述职,并不是“被急召回国的”。针对芮捷锐临时取消在北京的一些活动的质疑,史密斯表示,“澳大利亚与中国的长期关系比是否事先通知媒体要重要得多,请大家不要对这样的事情太过于兴奋”。不过,在媒体的追问下,他承认给热比娅发放签证对澳中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有不少事情都让双边关系产生了困难”。
听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突然被召回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韩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略感吃惊——“芮捷锐大使?他还请我周五赴他的晚宴呢?看来走得确实很急”。20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参赞陈紫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证实:“目前芮捷锐不在北京”,但她未就芮捷锐被召回一事做出解释,称澳大利亚使馆“没有就大使的行程发表看法的传统”。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当天也在议会否认了芮捷锐回国是被紧急召回商讨应对目前恶化的澳中关系的说法。陆克文说,芮捷锐经常在每年这个时候回澳大利亚,而他本人没有会见芮捷锐的安排,不过他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我们可以审视两国关系,并考虑如何前进”。
关于对目前澳中关系恶化的担心,陆克文警告说“澳中关系发展可能存在更多的挑战”。他说,两国将继续遇到外交上的挑战,他同时强调中国也从澳中关系中受益:“中国在澳大利亚有很大的利益。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利益与其能源安全的长期需求息息相关。”
澳媒又煽动反华情绪
尽管政府出面辟谣,但澳大利亚媒体还是对此事纷纷展开联想和猜测,认为芮捷锐取消原定在北京的一些活动匆忙回国,或多或少与目前处于媒体热点的澳中关系有关。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20日就此事评论称,自从澳大利亚给热比娅发放签证后,澳中关系就显得非常“崎岖不平”。反对党外交事务发言人朱莉·毕晓普也通过媒体指责总理陆克文在发放热比娅签证一事上欠妥当,“笨拙地处理了与中国的关系”,即将面临危机,陆克文必须“赶紧行动起来修复被他所损害的澳中关系”。《澳大利亚人报》在猜测大使回国的原因时称,澳中关系已经降至自前总理霍华德10年前会见达赖以来的最低点。就在芮捷锐回国前一天,澳外长斯蒂芬·史密斯为该国向“疆独”头目热比娅发放入境签证进行了辩护。中国近日还取消了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访问澳大利亚的计划。
澳媒还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近来在中国媒体上出现的反澳声音。《澳大利亚人报》报道说,中国官方英文报纸发表社论回击史密斯,称澳大利亚的“恐华政客们”正带领全球“反华大合唱”,且与“疆独”头目热比娅站在一起。《悉尼先驱晨报》20日的报道则宣称“中国媒体几乎对中澳签署天然气大单的新闻进行了封锁,虽然陆克文政府把它视为中澳经济关系依然强劲的证明并大肆宣传”,“取而代之在中国媒体上出现的,是扬言要在旅游业和教育领域给澳大利亚以报复。”这样的报道能骗住没看到中国媒体的澳大利亚人,但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中澳签署天然气大单是19日最轰动的新闻。《环球时报》20日的头版文章就是中澳签大单,而《悉尼先驱晨报》提到的那个“是否应报复澳大利亚”的网络调查还是好几天之前环球网做的,跟签大单的事根本挨不上。
但就是这些跑了调的报道,在不断塑造澳大利亚民间对中国的看法。澳大利亚绿党领袖鲍勃·布朗借此发表言论,呼吁澳大利亚要“在中国欺负面前站起来”。他还指责中国政府是“一群欺负人的暴徒”,“别以为他们可以挥舞军刀到处指挥”。
“中国可能不爱我们了,但它仍然爱我们能挖到的东西”
对于澳中关系,澳大利亚国内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复杂的看法。《澳大利亚人报》20日发表了题为“澳大利亚和中国:纯粹的商业伙伴”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写道:“中国可能不爱我们了,但它仍然爱我们能挖到的东西。”刚刚签署的天然气大单是中国最大的单笔进口单,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单,“这似乎是和谐关系的秘方”。但是尽管商业往来一如往常,那也只是商业。两国关系的其他方面仍然“陷于泥潭,充满敌意”。
《澳大利亚人报》评论认为,中石油与高庚气田的协议,让澳大利亚找到了“与北京打交道”的方式。这表明“即使有了热比娅和胡士泰事件,中国也还是需要澳大利亚的资源”,“这也证明澳大利亚可以一方面在人权等问题上坚持自己观点,一方面与中国达成重要的经济协议”。
澳大利亚商会主席罗格尔·沃尔夫说,澳大利亚商界领袖欢迎周二签署的天然气协议,“与近期有关我们关系恶化的众多评论相比,这是个好消息”。他还说:“我们互相需要,这不是一条单行线。”
来自悉尼但在北京生活的阿里斯代尔·尼古拉斯对《澳大利亚人报》说:“很多中国人,甚至也包括中国政府都曾一度将澳大利亚视为学习的对象、度假的好地方、矿场和农场,也许还是个诚实的中间商,中国能与其做交易,还能学着理解西方。但现在人们感到吃惊,为什么一个能说中文的总理却并不真正理解中国呢?”但他对中澳关系表示了乐观:“中国人有能力用5000年历史的眼光长期看问题,现在的问题将成为一个短暂的音符。”
悉尼律师理查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最近澳中两国外交上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是两国在经济层面的交往还是非常活跃。他认为,媒体的第一目的是卖广告,因此,不必对媒体的话太过信以为真。
澳外长讲话试图安抚中国
20日,澳大利亚外长史密斯还在议会发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讲话,他说,允许热比娅访问澳大利亚并不意味着支持热比娅有关维吾尔族自治的观点。史密斯说:“尊重中国西部省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是我们的长期立场。”路透社20日评论称,澳大利亚是试图在分裂势力问题上安抚中国。法新社则评论称,澳外长的这一讲话表示澳大利亚正试图挽救急剧恶化的中澳关系。
中国社科院亚太问题专家韩峰2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驻华大使被这么紧急地叫回去,很可能是磋商澳大利亚的对华事务和政策。估计大使还会再马不停蹄地赶回来,这样的行色匆匆虽然在外交中没有什么不正常,但肯定是不一般的,毕竟中澳之间接连出现了一系列难题,看来澳大利亚政府可能要考虑进行一些调整和安排。韩峰认为,让热比娅入境直接伤害了两国的官方关系,相信这也是澳大利亚急召驻华大使回国磋商的一个内容。
对于陆克文当天所说中澳关系“会长期面临挑战”,韩峰说,他是把两国关系的实情说出来了,在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人出任澳总理后,很多人对他的中国情结有一种期待,但国家关系的实质还是利益关系,那种良好的期许“有点像股市的虚高”。韩峰说,中澳关系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相对是比较平稳的,但不是没有问题,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对华关系在上届澳政府任内也出现过低谷,每到这种时候,双方都会有一些新的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