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应对策略

2009-08-21 07:35周俊玲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读图人文素质

周俊玲 陆 璐

摘要:在视觉文化语境中,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获取方式读图化:思维深刻性缺失,消解人文思想的形成;人文方法上知易行难:人文精神追求贫乏。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作者提出从课程文化建构、教材建设、教学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新途径。

关键词:读图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应对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性格及意志等多种综合素质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在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与修养等方面。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即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最终会成为影响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足已。其实不然,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人文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状来看,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本科生学制较长,相应较多地接受了人文教育和熏陶,综合素质较好,因而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能。高职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就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一个人所学的科学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被正确运用,受其人文素质所制约。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即使因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因此,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避免人才的“单向度”发展,以适应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读图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提升人文素质,必须关注当前文化思潮的流向。从“语言主因”向“图像主因”转变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今天,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再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话语文化”,而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和思维习惯,依赖语言的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的感性思维,图像取代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人们生动地把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一个大众媒介、网络媒介、通讯媒介并存的、文字、影像、声音多元呈现的时代。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今天,大众的审美接受已逐渐由传统的文字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如何理解与看待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况如何?他们接受人文素质熏陶的方式会发生怎样的转变?面对丰富的视觉盛宴和多元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方式,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兴趣和能力会怎样改变?

(一)人文知识获取方式读图化。

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无论是广告中的图像还是网络游戏或影视中的虚拟影视图像,都已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接受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并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如今,“读电视”、“读网络”、“读屏幕”、“读画面”等读图化生活方式备受人们宠爱。在对我校高职学生阅读情况展开的调查中,其中“你通过什么形式来认识经典著作?”一题,45%的学生是通过看改编的电影或电视,11%的学生是通过看电视中的各种讲坛节目,5%的学生是通过看插图版读物,29%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原著,而前三者之和为61%。此外,68%的学生认为网络对阅读习惯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选择书籍的外观形式方面,38%的学生是图文并茂。17%的学生选择“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30%的学生选择“以文字为主、配有插图”,而选择“纯文字”的只有12%。众所周知,人的审美活动是依靠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进行的,视觉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比感觉具有更强的审美能力。图像往往以其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唤起人的情感力量,这种直观的美,可能带来的是一种理性无法控制的心灵波动,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图像,就像一个大观园,吸引着一双双好奇、探索的眼睛,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知识当然也包括人文知识的获取方式趋于读图化。

(二)思维深刻性缺失,消解人文思想的形成。

人文思想强调主体可以理解和把握客体,重视经验中的情感体验成分,注重感受的本真性。承认由自我到他人、由意志到行为及由有限到无限的自然过渡,它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开启的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

进入读图时代,面对丰富的视觉盛宴和多元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方式。学生选择的课外书更多地是易看的图文书籍,如果要求学生读名著,学生宁可去看电视剧。生动直观、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成为当代人视、知觉的关注与注意中心,图像给人们带来了普遍性的审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释义与解释的重负,从轻松的感性层面上冲淡了沉重的理性思维。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图画在把人们引向表象世界的同时,过分诉诸感官,只注重整体直觉的方式,并不利于人们进一步深思与叩问;图画在追求视觉快感的同时,放弃了对文字深度的追求,图画的艳丽的外表造成了对其意义的遮蔽,这易于导致思维的贫乏与单一。读图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思维惰性,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缺失、想象力匮乏、情绪浮躁,而这些负面性又直接阻碍了人文思想的形成。

(三)在人文方法上知易行难。

人文方法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手段,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笔者在校调查显示,近六成学生赞同“学好业务知识来源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生对于自己进高校学习的目的方面,35%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会原来不懂的许多专业知识”,30%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3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学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发展还是有较清楚的认识的。

高职院校不是象牙塔,高职学生不是独行侠,需要有独立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己。当个人需要与自然、与现实、与他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听凭个人情绪、情感的导向,没有理性能力协调或控制恶性行为,从小处说,比如随便旷课、考试作弊、损坏公物、浪费等明知故犯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漠然视之。从大处说,个人不能正确看待生活或义利中遭遇的不顺、不平或挫折,轻则内心焦虑、情绪低落、玩世不恭,重则轻生,甚至犯罪。

(四)重功利轻理想、人文精神追求贫乏。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浪潮袭击下,实用主义思

想在大学生中明显抬头,大学生在专业选择、知识习得及择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选择工作单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好坏,能挣多少工资;其次是适合自己与否;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是否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

由于人文知识缺乏,学生很少考虑到用文、史、哲、艺方面知识联系自己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升华。由于缺乏文学、艺术修养,他们理解不到文学艺术家在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某些通俗歌曲去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直白的表达和宣泄,造成精神生活空虚,品位低下。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读图时代是一个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不可逆转的视觉文化潮流中,如何使高职教育下的学生既重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又不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避免出现社会公德失范、人生观迷惘、价值观混乱,以及“有知识无文化”等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的状况?如何利用视觉文化传播带来的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寻找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都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建构多元的课程文化。

简单地说,课程文化就是经过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读图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因此,必须构建新的课程文化。学校应根据统一与兼容、继承与创新,保存与优化的原则,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突出主流文化的精华,又要重视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特别要强调选准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的实际,要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工作及发展。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也要始终渗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真”,但自然科学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欣赏美、体验美、追求美。

(二)图文互补的教材建设。

个体接受信息的程序,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并行的。图文书就具备适应这两个并行的认识程序的条件,而且符合个体接受信息和知识的内在思维规律。读图时代的书籍,不仅应具有信息功能、教育功能,还应具有审美功能。目前,在各高职院校开展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建设工作中,除教材本身的内容体现高职特色外,教材的外部表现形式也必须富有时代特色,那就是将文字之魅与图画之美很好地结合起来,文与图可以是对方的说明与补充,更重要的是图文在意义上的切合和品位上的相通,既能丰富教材文本的内涵与阅读方式,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中既体会知识内涵,又享受其审美愉悦,从而更深层次地开发其认知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当然,图在教材中的出现应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个体艺术修养的提高为着眼点,切不可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为图而图。

(三)教学中正确运用“读图”。

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遭到挑战,新兴的数字技术集声、光、色、电为一体,开始运用电视、电影、摄影等多媒体形式在教育领域进行尝试与革新。这种视觉化倾向正是“读图”这一时代特征在教育领域的表现。进入读图时代,各学科教学对图片、影音资料的运用也掀起了热潮,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能更形象地理解与认知。但是,未必所有的图影都与教学内容有关,为了追求所谓多媒体展示的视、听觉效果而一味地牵强地用五光十色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忽略教学本身的内容设计,这与教育的根本要求南辕北辙,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运用读图这一契机,利用“图”、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图像丰富学生的想象、分享生活体验、填补经验空白,在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图像醒目的优势,运用色彩的对比、悦耳的声音、动态的视频展示和强化教学重点,实现认知过程可视性,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其人文素质。

(四)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首先,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物质环境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开辟艺术画廊、科技橱窗等,让学生置身于人文内涵的环境中,可使学生获得人文教育的熏陶。其次,重视学校制度规范的建设。民主、健全、科学的学校制度规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则很难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再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大力整顿校园,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整个校园都充溢着文化的灵性,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向红.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圈,2007,(12).

[2]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3]李道萍,陈卫平.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和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肖绍聪,刘铁芳,从文学书到图画书:读圈时代的教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林文娟.“读图”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6,(2).策[J],科教文汇,2006,(2)。

猜你喜欢
读图人文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读图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