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萍
摘要:教师的职业语言运用需要美化声音,美的声音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美化的各种有效途径,改善自己的声音特质,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文对教师如何美化声音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教师声音美化有效连径
一、声音美化既是大众审美要求的需要,又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
“声音美化”也就是“嗓音美容”,是指对声音进行美化和妆饰,使之听起来富于感染力,并使听者产生审美愉悦。
当今社会,城市美化、汽车美容、生活美容等早已司空见惯,而说到声音美化,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会认为这是播音员、主持人、演员们的事,跟我们一般人关系不大。其实,声音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命存在形式,必然有它的大众化的审美要求,那就是真实、自然、清楚、流畅、饱满、动听,给人以美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都需要用语言、声音来传递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富有美感的语言和声音往往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提高表达效果。使社会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教师的职业语言运用需要美化声音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种种技能技巧,都要靠说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家”,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上课的艺术性,而且蕴含着对教师声音特质的良好要求。试想:若一个教师的声音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能配上教师这个光荣称号?那么,如何让优美流畅、圆润饱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声音如清泉、如甘霖般注入学生心田,就是每一个教师不容忽视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重视自己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却忽视了自己说话的声音。事实表明,教师的声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觉和感觉,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影响各种信息的输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少教师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上课时表现出声音低沉、暗哑、干涩、尖细、音量小、一个腔调、一样的语速等不良现象,语言表达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天长日久,学生厌倦听课,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同时,努力美化自己的声音,不断改善自己的声音特质,给自己的嗓音树立良好的听觉形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或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
长期以来的语言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在美化声音上下功夫,通过切实有效的训练途径来美化自己的声音,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教师声音美化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发声艺术。
声音是传播各种信息的主要载体,声音得体,可以让听者听得清,悦人耳,使信息畅达。
1注意活动并协调口部各发音器官。
口腔是人体发声的最后一部分通道,人们发音的过程是口腔诸咬字器官的动作对喉部发出的声束和肺部呼出气流的节制加工过程。口部咬字器官包括双唇、上下齿、舌、硬腭和软腭等。发声时这些器官必须相互配合,协调运动,尤其要控制好唇、舌的力度,才能保证声音流畅、自如。教师在发音时要活动并协调这些器官,平时可以通过一套简单的“口部操”进行训练。
具体动作概括为“开、喷、咧、撇、绕、刮、弹、顶、转、立”十个字,即为十个动作。
“开”:打开口腔,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
“喷”:双唇紧闭,突然打开,力量往唇中部集中。
“咧”:先把唇撅拢,然后尽量咧开。
“撇”:双唇紧闭,撮起来,向左右撇。
“绕”:把唇撮拢,分别向右、向左绕圈。
“刮”:牙齿往舌的中纵线用力有外向里刮舌。
“弹”:舌翘起,与上齿沿接触,快速弹舌。
“顶”:以舌用力顶两腮。
“转”:舌围绕口腔转圈。
“立”:舌左右向上立起。
初学这套操时,整个口腔周围肌肉有酸痛感,坚持下去,这种感觉就会渐渐消失,口腔各器官会灵活自如,从而为普通话正确吐字、咬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意气息控制训练,做到情、气、声三者有机相连。
气息是发生的动力,“气动则声发”,声音美化不仅要求气息控制为声音提供动力,还要求它服从发声吐字和表情达意的具体要求,建立起情感——气息——声音三者的有机联系。唐代《乐府杂录》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一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可见,气息控制对于声音美化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训练,从发声的角度来说,吸是为了获得发声的动力,要用鼻子而不用嘴,吸要快而柔和,吸气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肩胸放松,“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呼是发声的基础,呼要均匀、平缓,尽量延长每一口气。
“闻花香”式的呼吸练习:假设你面前有一束香气四溢的鲜花,你带着满心欢喜去感受她的香味,从容吸气,感觉气息沿后背脊柱而下吸入肺部底下,后腰部向两侧打开撑住,小腹微微收起,吸到七八成满,保持几秒后,均匀缓慢呼出,发出si-si的声音。
“抬重物”式的呼吸练习:准备抬重物前,先要深深地吸一口气,扩展胸腔,增加气容量,把横隔膜作为气柱的支撑点,收缩小腹,使气息保持在肚脐眼上下约三公分环腰部一周的呼吸带中,保持几秒后,慢慢呼出气流。
“半打哈欠”式的呼吸练习:不张大嘴地半打哈欠,吸进气流,然后缓慢呼出气流。
经常坚持做以上的呼吸练习,就会逐渐扩大胸腔容量,有效地控制气息,做到声气相生,加上表达时的情感投入,情、气、声三者就能有机相连。
3讲究共鸣器官的运用,综合发挥“组合音响”的效果。
较小的声带基音通过气流、骨质传播到人们的口腔、胸腔、咽腔、鼻腔及头腔,产生共振,形成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头腔共鸣,这些不同区域的集体共鸣,就好似一套高级的“组合音响”,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声音效果,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声音色彩。声音美化,共鸣是关键。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合音响”的声音效果,就要重视和讲究各共鸣器官的运用。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就是用汉语普通话的元音和辅音来训练声音共鸣。以下着重谈谈口腔、鼻腔、胸腔共鸣的练习方法。
(1)口腔共鸣练习
口腔是声音美化的主要表现区域,而且是最丰富的区域。声音的响亮、动听、优美,大多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学发元音“a,o,e,l,u,n”:打开口腔,下颌、舌位放松,用不同的声带基音明亮地发音,注意唇形、舌位的变化,体会口腔共鸣的感觉。
(2)鼻腔共鸣练习
双唇闭合。让声带基音从鼻腔振动而出。用不同的音色、音量练习发“m,n,ng,ang,ong”等辅音,体会鼻腔共鸣的感觉。鼻腔共鸣少的人可以适当增大鼻腔共鸣训练,多用上例辅音进行练习。鼻腔共鸣多的人要注意减少鼻音色彩,主要是减少元音鼻化程度。如发“yuanquan(源泉)、xiangjiang(湘江)、huangliang(荒凉)”等,如果从元音开始
就有鼻音发出,说明鼻音色彩浓,要注意纠正。
(3)胸腔共鸣练习
用平时舒适的音高发元音“a,o,e,l,u,n”,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然后降低声音高度发这几个元音,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胸腔振动明显时,声音是低沉、浑厚的,这时,胸腔处于较开阔的状态,两肋有明显撑开的感觉。在普通话练习中可以用夸张的上声读字词来体会,如“美好、海藻、老板、吼、访、纸”等,也可以找开口度较大的词语进行练习,如“淡雅、苍茫、长城、豪情万丈、傍晚”等。
(二)注重声音的弹性训练,使声音的色彩更丰富,形象性更强。
1什么是声音的弹性。
声音的弹性是指声音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简单说就是声音随感情变化而来的伸缩性、可变性。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气息、声音要随着人的思想感情运动而变化。
2声音的弹性色彩包含的要素。
声音的弹性包含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往往呈对比关系存在于我们的声音变化中。具体说来有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明暗、快慢、松紧、刚柔、厚薄等要素。
3平叫教师要重视声音的弹性训练。
教师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授课内容。调控声音色彩,切忌一堂课自始至终都用单一的声音要素。这样再精彩的教学内容也会淡然失色,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当讲到重点内容时,可以提高音量或加强加重音量,同时放慢声音的节奏,用实声;当讲到一些感伤的内容时多用虚声,可以用暗声、低声、弱声来表达;当为学生讲故事,扮演老者形象,模仿他的音色时,多用慢声、低沉、厚实的声音;假使扮演儿童或年轻的女性形象,则多用柔声、薄声明声等。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些文章。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后,变化着不同的声音色彩读。强化声音的弹性,天长日久,声音色彩就会悄然发生变化,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三)重视讲课时语言的节奏变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教师上课的语言运用主要是“讲”,有些教师认为只要用声音把内容讲清楚,把问题解决好就可以了,忽视了讲授语言的节奏变化,语言平淡,没有表现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家”,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是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的。
什么是节奏呢?节奏就是随思想感情运动而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主要包括语速的快慢、音调的抑扬、声音的轻重、停连等。
教师声音节奏的变化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停连适当。
按句子语法、逻辑、感情的需求把有声语言化为一个个富有跳跃感的节奏,停中有连,停连配合。
2轻重得体。
根据语法、逻辑、情感、语义表达的目的确定句中的重音,轻重得体,不留痕迹。
3快慢得当。
快慢是说话的语速,语速的快慢要根据语言表达的内容、情境、对象等进行调控,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4抑扬适宜。
抑扬主要是语调的高低升降曲折变化,普通话主要有降调、升调、平调、曲折调几种音高变化形式。教师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时调控语调,可以有效地发挥有声语言生动丰富的表现力
(四)注重强化普通话的音准训练。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教师声音之美应该表现在能准确使用普通话上。文科教师可能比较重视普通话的音准训练,但是理科教师,或者方音比较重的教师在用普通话表达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声音美化。我认为作为吃“开口饭”的教师,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强化普通话音准练习。平时看电视,多注意收听央视播音员的发音,以标准的发音来纠正不正确的方音;读书报时,养成用普通话阅读的习惯:勤查字词典,把字典作为学习普通话的老师;向普通话好的同行或学生学习,不断提高普通话的质量。
(五)科学用嗓,重视保护嗓子。
嗓音保护是教师职业工作的迫切要求。练好嗓音、用好嗓音、科学地保护好嗓音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并科学认识的大事。我曾经分别在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对102名教师的声音现状作过一次简单的调查。据调查统计,有38.7%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用嗓过度,导致声音暗哑、失色;有94.3%的教师明确表示从未接收过声音训练,不会科学用嗓;还有19.2%的教师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咽喉疾病,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科学用嗓、保护嗓子。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用气息发声,发声时喉部放松,忌音色过于明亮,忌声音过高或过低,忌用声时间过长;发挥共鸣器官的“组合音响”效率;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吃辛辣食物,等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声音需要美化,声音美化可以提升教师的品味和形象,表现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通过声音美化的有效途径,坚持练习。嗓音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而成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董军.汉语普通话与播音六步教学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
[2]王峥.语音发声科学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
[3]中央戏剧学院台词研究室.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
[4]周国堂.普通话训练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5.
[5]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6]四川省语委办.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