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战争电影人性纬度之对比

2009-08-21 07:35李娅雯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非常态战争人性

李娅雯

摘要:战争电影中,人性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揭露是创作者不懈的艺术追求,同样也是观众关注的重点。中韩两国的战争电影在人性纬度的思考与创作上各有特点,力度与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死态度与情感角度来比较分析。

关键词:中韩战争电影人性非常态生死情感

一、非常态下的生死——无畏与挣扎

在战争这种非常态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死亡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与性质。

中国战争电影发展至今,表达人民在烈火中涅磐、在革命中成长、在战斗中成为英雄、在硝烟中接受洗礼依然是其主要的表现层面。我们从《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里的全体共产党官兵,《红河谷》里的格桑、雪儿达娃和《黄河绝恋》里的黑子、安洁等角色可以看出,不论是普通士兵、平民百姓还是统帅将领与最高领导人,面对死亡与牺牲流露出来的都是与生俱来的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谁要依靠别人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必要时就应当也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党官兵需要通过武装革命赢得生存权利,所以为正义而献身显得义不容辞。人民军队保护人民。人民在必要时也应该英勇无畏、奉献生命。于是,任凭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个人都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古语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中国战争片里,共产党与人民的牺牲都是正义而伟大的。

也有少数在反思人性、反思个体与战争方面较有个性的佳作,如《紫日》与《集结号》。影片《紫日》将中国农民、苏联女兵、日本姑娘三个来自不同国家、身份亦不同的人放置于苍茫的林海中。他们迫于生存的需要相互帮助,但出于民族仇恨又心怀杀意。在人性的善的驱使下,中国农民一次次救了日本姑娘。而她却以怨报德,将他与苏联女兵引入日军阵地欲置他们于死地。青春年华的热情美好被战争抹煞,取而代之的是军国主义教化下的扭曲人性。苏联女兵则一心只想逃离战场回到家乡。导演冯小宁站在跨越国别的人类高度,关注战争中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集结号》在此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片中九连指导员王金存曾是临战脱逃的逃兵,胆小如鼠的他不敢上阵杀敌。面对战争他十分惊恐,面对死亡他万分惧怕。人性恐惧死亡的真实一面得到展露,对于战争中个体生命的人性关怀被视为该片的最大亮点。

韩国战争电影作为韩国人探寻历史、反思疗伤的载体,勇于正视战争中被扭曲和异化的真实人性,直面人类共同的困境,通过蕴含于电影作品之中的巨大张力传播着创作者以人民的身份对于战争发出的控诉与怒吼。死亡这个战争命题在韩国战争电影中并非是以正义与非正义来简单划分。在战争年代,非常态的生存状态比生命终极两端的生与死更为复杂。在韩国战争电影中,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死亡时,表现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无奈、恐惧与挣扎。“生存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第一大属性”,也就是说,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恐惧感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流露。这取决于“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的所应有的关怀”。从《海岸线》中精神崩溃的士兵、《实尾岛》上遭受非人训练的死囚、《太极旗飘扬》中沦为杀人机器的哥哥等角色身上我都感受到韩国战争电影在反思人性这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人们行善是有弹性的,而且是为政治需要服务的;也就是说,善行符合自己、家庭和当时同盟的最高利益的”。这里的“行善”泛指人类的利他行为,狭义上可理解为为国家、亲人牺牲自我利益。如果说共产党官兵与人民百姓愿意无畏牺牲是出于想要成为进步力量获胜后的受益者,即生活在独立自主的国家里,拥有和平民主与自由,那么韩国军民在战火中一直困惑的问题则是,哪方才是真正先进方向与正义的需要。于是在战争的非常态下,生存与死亡的命题在韩国战争电影中通常缩影为人性的挣扎与矛盾。

二、非常态下的情感——升华与扭曲

战争中人们所面临的并不仅仅是死亡的威胁,还有情感的挣扎与良知的拷问。保护亲人、爱人、友人的美好情感在中韩战争电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与表现。同样是表现亲情、爱情和友情,中韩两国在表现角度和深层含义上却有所不同。

中国战争电影中,亲情、友情、爱情通常作为小插曲穿插在影片中,起到穿针引线、渲染与烘托的作用。分量不多。其表现角度与深层含义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情感的升华来激发民族情感、自我觉醒的反抗意识。引导人物加入到保家卫国、抗辱杀敌的队伍中来,影片《红棉袄与红棉裤》以父亲为新婚儿子与媳妇送彩头耽误接头贻误军情为导线。引出下面被俘、血战、屠杀的情节。最终儿子不忍看到父亲遭受非人折磨亲手将其枪杀,愤怒之下带领全村百姓与日军奋战到底。《黄河绝恋》中安寨主的牺牲更加坚定了安洁革命到底的信心。《淮海战役》中一农妇父亲被国民党军队误杀,家破人亡的愤怒让她毅然投身到共产党的后援团中。二是通过描写人物在私人情感与集体利益矛盾冲突时,选择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度觉悟,间接表达我方阵营的正义性与先进性,进一步弘扬高尚的革命情操与爱国理念。《金沙水拍》中毛泽东为了维护部队集体利益,差点将有病的妻子弃之不顾。毛泽东的妻弟为了救姐姐而犯下军纪,毛泽东毫不念私情将其依军法处置。妻子忍痛将新婚丈夫送往前线等诸如此类的情节,大部分作品都会有所表现。这样的表现角度在韩国战争电影中也有体现。影片《华丽的休假》以同样的角度叙述了弟弟战死,哥哥帮助弟弟完成未完成的使命从而走向战斗与反抗的故事。《生死谍变》也是使用了相同的角度来表现爱情,作品表现了在国家利益面前。牺牲爱情是唯一出路。其深层含义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虽然韩国战争电影在情感描绘上有与中国战争电影表现角度相同的作品,但那仅是极少数。韩国绝大部分战争电影以亲情、友情、爱情为线索,围绕情感在战争状态下的扭曲与变异展开故事情节:以此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影片《太极旗飘扬》中,哥哥保护弟弟的初衷是对于亲情的维护,而真正走上战场的他却成为了战争狂人、杀人机器,人性的善良遭到战争的摧残,异化为麻木的兽性。《共同警备区》讲述了分属南北两方的四名战士成为兄弟的故事。四人被发现后有的当场死于对方枪下,有的在事后因内疚而不堪忍受内心折磨而自杀。“每个人都希望生存,生存欲是人的本性,但有比生存更为重的义,所以人能够为义而舍弃生命。死是每个人都想要避免的,害怕死亡是每个人的内在本性,但是有比死亡跟让人害怕的,那就是对义德违背与侵犯”。对于片中人物来说,道义与友情的丧失比死亡还要让他们感到绝望。还有一部分电影通过表现战争中情感的丧失或相互残杀来控诉战争对人性的毁灭。战后的韩国虽然获得主权独立,但仍然处于不能自力更生的尴尬与艰难境地,在经济等各方面都需要依靠美国的帮助和支援,因此,表现驻韩美军的内容一直被列为电影涉及禁区。而这一禁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打破。在金基德的作品《收件人不明》中,尚武是母亲与一名美国黑人士兵所生,因为皮肤黝黑而遭到当地人的歧视与唾弃。母亲将对美国黑人士兵的思念倾注到尚武身上,而尚武却因为恨母亲的可耻行为而对其拳脚相向。对自己诞生的耻辱心取代了母爱的眷恋与感恩,母子间的亲情丧失殆尽。变异的母子亲情让尚武在杀了继父之后选择了自杀。“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性形态”。影片深刻表现了在驻韩美军“保护”之下韩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有力揭露了历史遗留问题对于人性的慢性毒害。

对于战争,韩国人深恶痛绝。因为不论是国家的光复、独立运动还是南北内战,战争带给他们的都是民族分裂、自相残杀。相对于中国辉煌的胜利,他们则是惨痛的失败。战争电影对于国家和电影创作者来说,都是反思自身、正视历史、呼唤团结与和平的工具。在此前提下,对于本国历史战争的诠释自然要符合揭露历史真相与宣泄民族情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8版.第46页.

[2]唐雄山.人性平衡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页.

[3][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8版.第9页.

[4][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方展画,周丹译.论人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41页.

[5]唐雄山.人性平衡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4页.

[6]同上,第97页.

猜你喜欢
非常态战争人性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逼近人性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