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经久不衰的原因

2009-08-21 07:35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陈 杰

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和世界文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堪称一部现代经典。小说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孤独、彷徨、痛苦、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抗。小说主人公的典型代表性,对永恒话题“逃避或面对”的探讨,小说对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新颖的艺术风格,都是小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典型代表性“逃避或面对”启示意义艺术风格

引言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个人-—设有—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过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就是塞林格(J.D.Salinger)借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之口所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也是16岁的霍尔顿海市蜃楼般的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的产生,正是小说所呈现的中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美国青少年与美国社会的状况。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青少年们到处都穿着风衣,倒戴着鸭舌帽,模仿着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行举止。甚至在60年代初,外国学者谈到美国文学,都会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刚推出时曾引起巨大轰动:有人将其视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有人视之为禁书,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然而,不久之后这部小说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禁令被取消了。小说出版后,至今影响不衰,四十多年来,《麦田里的守望者》魅力有增无减,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小说主人公的典型代表性,对永恒的话题“逃避或面对”的探讨,小说对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新颖的艺术风格,都是小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主人公的典型代表性

主人公霍尔顿以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霍尔顿苦闷彷徨,孤独愤世,心理矛盾百出,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在霍尔顿的眼中,成人世界是虚伪做作的,不值得信任。霍尔顿是性格复杂的矛盾体。他本性善良,希望能追求美好的生活,对热衷于酒和女人的人十分反感讨厌,厌恶校长的虚伪和势力,愤愤地擦去墙上的下流字眼,对受苦受难的人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霍尔顿又好奇、敏感、焦躁、不安,易冲动、想发泄的心灵无处安放,他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他抽烟、酗酒、打架,甚至找妓女,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无助消极的反抗。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当他发现他唯一敬佩的老师是个同性恋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撑全面崩塌,对成人社会完全失去了信任,认为他们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霍尔顿遇到的虚伪和欺骗打碎了他那渴望朴实和真诚的心。令他无所适从。最后,他精神崩溃,只想远远地逃离这个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霍尔顿的代表性是十分典型的。二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实际上,霍尔顿希望在麦田里守望小孩子的想法是十分纯真崇高的,是他在愤世嫉俗的外表下所掩盖的纯真心灵的真实表达,是他发自内心的向往与呼喊。只可惜他的向往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与现实严重对立,是在与现实社会的碰撞之中到处失败,失去信仰,心灵无所皈依,进而龟缩的一种彷徨无奈的呐喊。这个性格复杂矛盾的霍尔顿是那个时代,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的代表,这样的一个霍尔顿能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

2对永恒的话题“逃避或面对”的探讨

《麦田里的守望者》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从古到今我们都必须面对的的问题,那就是人生道路该如何选择,是面对还是逃避。小说主人公彷徨、失望、孤独、恐惧,患有厌世综合症,理想破灭,精神崩溃,他实际上是美国二战后青少年精神状态的典型化集中体现。霍尔顿出身律师家庭。他的家庭能给他提供宽裕的物质生活,为他提供走向未来的资本,但却不能给他提供使他感到满意的精神生活。霍尔顿本能地感到他的生活是残缺不全的,他思想混乱、精神压抑,渴望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有人能给他指导,他也不再信任那些狡诈虚伪的成年人。可他的理想与家庭、学校,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这个时候,霍尔顿面临着一个选择:逃避自己的理想,逃避面对这个社会,随遇而安,或是大胆地去面对这个社会,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闯出一片天地。

霍尔顿选择了逃避。他不愿意继续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不愿意与社会妥协,但他又缺乏勇气胆略,找不到出路。最后,霍尔顿选择的是心灵的自我放逐,他选择了逃避,他在那个社会中只能逃避。实际上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少年一直都在逃避:逃离学校,躲避父母。霍尔顿以流浪汉的自我毁坏式的物质生活方式来显示他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展现他那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以求得内心的平衡与自由,使他压抑郁闷的内心世界得到暂时的释放。他的反抗是非主流的,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最终碰得头破血流,无处安身,他的反抗是失败的。最后他只好逃进他自己无所作为、纯粹想象的个人乌托邦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他焦躁的内心才能获得宁静。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够实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种选择,为了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选择成长而不是退缩和逃避。一味逃避退缩,只可能使自己陷入一种无所作为、纯粹想象性的个人乌托邦世界。

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另一种角度向我们阐释了人生:人活着除了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外,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现代社会里,充实的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出了美国社会一群垮掉的一代。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鄙视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相伴这种思潮,垮掉的一代就此产生。虽然当时美国在二战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国内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美国青少年幻想破灭,陷于失望、悲观、恐惧、精神虚无当中,信仰和精神产生严重危机。他们就像霍尔顿一样,自暴自弃、吸烟酗酒、纵情享乐、否定一切,追求独特的反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表达对整个社会的消极的反抗。他们虽然反对否定一切,却无法创新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无法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这样的现实促成了垮掉的一代的

文学思潮和流派在美国的产生。这个流派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主流,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幻灭与动摇,体现了他们躁动不安、无处安放的精神世界。

作为作者的代言人,霍尔顿的思想和经历体现了作家本人对人生价值及人类生存现状的严肃思考。霍尔顿是青少年的典型代表。他成长过程中的无奈与苦恼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无奈与苦恼。他的苦恼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他的苦恼不仅仅是美国20世纪中期美国青少年所面临的苦恼,在现代社会,我国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面对同样的困惑、苦恼。《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充分的事实证明,在社会中,物质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拥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直面这个社会,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摆脱物质的桎梏,走出金钱的怪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困惑与烦恼,我们不能一味逃避,必须走出迷茫,牢牢把握人生前进的道路,为个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青年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的思索,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4新颖的艺术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首先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别具一格。全书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来描述他的生活,描述他的所见所想,描述他的行为举止,平铺直叙,简洁易懂,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虽然琐碎,但却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使得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巧妙地将“意识流”运用到了小说的写作当中,与主人公自己对于日常繁杂琐碎的生活的描述恰当地结合,紧紧地抓住了青少年的行为特点,表现了主人公的放荡不羁、善良纯真和苦闷无奈,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对社会的狡诈虚伪欺骗进行了有力的鞭挞。第一人称的使用直截了当,特别是对于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深刻,特点鲜明,剖析到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激起强烈的反响与共鸣。这种新颖的艺术风格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后来的小说的写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结语

霍尔顿彷徨、痛苦、无助,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苦恼,在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消极反抗,不断逃避,最终精神崩溃。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人生道路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缺乏家庭的关爱也是其无法成熟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来说,经历种种困惑苦恼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勇于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逐步走向理性、成熟,以正确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步入社会,最终融入社会,回到社会的怀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当然,对于塞林格所坚持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写作视角与写作手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4]潘丽,张碧竹.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2).

[5]罗世平.精神病症情结透视——论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2).

[6]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脏话标记看“垮掉的一代”的价值观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艺术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