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潇
纵观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做到还给学生学习的丰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怎样给学生创造思维飞翔的空间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提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未来教师的身份要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要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教学要让学生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要通过让学生数具体实物的个数建立数的概念;教学分数时,让学生亲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几何初步知识”要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题意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画图分析、模拟测量,广泛收集整理数据,手脑并用,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解题思路。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
四、适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要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解放学生双眼,不要只盯住课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学生大脑,点燃思维的火花;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解放学生嘴巴,使学生谈天谈地谈真理;解放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里寻觅丰富的食粮。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地激发出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的思路,独特的思维方式、准确快速的分析推理,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增强,将促使他们进一步创新思维、学习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否则,在沉闷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就要受到压抑,创新意识很难得到培养。我们老师应该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