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花
新课程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自主探究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猜测验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切实有效地探究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一、激发探索兴趣,让学生“动”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切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并着重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以便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搞个智力竞赛,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较,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l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要想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种办法吗?”学生领悟到这种办法不切实际,费力费时,难以操作。那么,有没有更简便更实用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学生的答案被否定,极易产生探索情绪,产生新的疑问,引起新的思考。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全体学生都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问题新知识的探求。探究活动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醒之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心都“动”起来了。
二、组织操作探究,让学生“动”手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学中巧妙的构思,以精心的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学具分别测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花坛能立起来滚动吗?”追问使学生又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小球系在绳的一端在空中旋转,问:“这个小球运行轨迹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从而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欲望。学生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比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这种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三、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动”脑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是发现规律的关键点。因此,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常常能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引导学生探索,让脑筋“动”起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兴趣;二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践和数学规律推理想象,推动学生思维进展;三是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亲手验证自己的推测,促进思维的深入;四是要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动”口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力求通过讨论找到验证的方法,并将其中的数学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后再经过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数学中规律性的结论和方法。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让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个性思维独立发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潜力,让学生个体在获取的信息条件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在说说议议的开放性探索之中,促使学生能自主发现、主动理解,直至全面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验、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中,深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