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虹
摘要:文章在说明模具工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简要介绍了目前模具人才需求与模具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差距以及模具专业教学的实际现状。同时,笔者还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供从事模具专业教育工作的同行参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行的进一步关注,使模具专业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取得更快,尽快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求。
关键词:模具专业教学;模具制造;模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62-02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目前暂时还不是强国。为什么“大而不强”依笔者之见:就是因为模具的影响。目前,无论从模具整体技术或模具的年产量、产值而言,与美、日、德等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暂时还未达到世界之先进水平。工业生产中的五大支柱产业:机械、汽车、电子、石化和建筑,无一不与模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模具是工业产品的“效益放大器”。工业产品质量的优劣、效益的好坏以及新
品开发、创新的快慢与成败,完全取决于模具质量的优劣和模具整体技术进步的快慢以及模具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水平。模具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催化剂,是引导人民生活从小康直奔大康的火车头。
一、模具专业的现状
1.由于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为模具专业人才,尤其是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尤其是设置了模具专业的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涌现。很多普通的中等学校,转眼间挂起了高职院校的招牌并开设了模具专业。
2.很多模具企业和与之紧密相关的企业如塑料制品厂、五金制品厂、家用电器厂、汽车配件厂、建筑器材厂、日用工艺制品厂、文化用品厂等,其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紧缺,尤其是高技能和高级管理人员奇缺。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未能被上述急需用人的单位聘用。有的不得已改行,另谋他业,而有的仍在待业。
3.很多高校和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三四年(专科或本科)的时间里,前二三年学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如语言文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基础专业课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直到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才开始学习有关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的专业课。而且绝大部分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五金模具(即冲、压模具),又要学成型模具(塑料成型模、压铸成型模),有的甚至还要学橡胶成型模和锻造成型模。这样,每一类模具设计、制造课的课时,多的只有50~60个课时,而少的却只有30~40个课时。试问,这么点课时,犹如蜻蜓点水,与跑马参观有何区别?除了学点基本概念,究竟能学多少专业的设计制造知识和设计制造技能?将来毕业,怎能满足就业之需?
4.有的院校,遵照教育部“职业教育要面向生产,服务于生产”的要求,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逐步转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设施。一是用种种灵活、优惠的政策引进不但有生产实践经验,而且又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对实训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并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上岗率明显上升。然而与此同时,仍有少数院校的模具专业,还在延续着那种老模式、老套套。专业老师不专业,一本教材,似懂非懂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或带学生到机械厂跑马参观式地兜一圈就作为实训教学。有的模具设计专业课的专职教师,甚至教授,从未为企业设计过一副用于实际生产的模具。因此,所讲授的“模具设计”,实际上无异于“沙盘作战”,乃“纸上谈兵”。有少数模具制造专业课的专职教师,是机械专业或机电一体化专业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不但学的不是模具专业,也从未从事过模具制造工作,连模具零件制造与机械零件制造的不同之处都搞不清楚。
二、对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首先应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并确立“专业必须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际”的坚定理念,努力把专业办成企业的人才培训部、技术服务部,生产的参谋部,新品开发、技术创新的顾问部。使之成为企业可信赖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与企业形成一种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兴衰与共,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新型关系。唯此才有出路,专业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扬我之长,避其所短:以模具专业为例,如前所述,很多专业的学生对各种模具,如:塑料模、冷冲模、压铸模、橡胶模、锻造模、粉末冶金模等都要学一点,每类模具最多学30~40个课时,看似知识面广,实则不专也不精,并不受企业欢迎。建议高职院校的专业,比如模具专业可以分得细一些,可分为塑料模专业、冷冲模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等。学生只学一个专业,而且,一个专业中又各有不同侧重,如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则专业课均可学2个学期,其学时可达126~168个课时,可以学得更专、更精也更透,而且还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实际生产技能的实操演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这样,企业缺什么就培养什么,其优势就十分突出,毕业时更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上岗”。
3.教师应选用双师型,他们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对企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和适应企业的要求。
4.生产实训时间应占全部学时的48%~52%,使其技能培训的时间更多些也更充裕些。
5.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班,并有所侧重的安排不同的专业课程。比如:同样是塑料模专业,数理化成绩好的可侧重于模具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和设计技巧的学习,利于今后从事于模具设计和开发工作。数理化较差的则侧重于培养某一机床的操作。比如培养他们侧重于模具装配钳工、维修钳工或者数控加工技术,车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磨床加工等的熟练技工的工作;他们也可学到一技之长,解决其就业问题;又如女生细心、爱整洁,身体相对较弱,可侧重于培养其技术管理工作——如生产、技术文件的资料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还可以从事外销产品的报关工作;质量保证体系的一系列质保统计和信息处理工作;有领导和指挥才能的可以侧重培养其从事生产管理调度工作;如此等等。这既是量体裁衣,扬长避短,也是人尽其才之举,既培养了专而又专的专业人才,又是根治企业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奇缺之疾的专用药,特效药。
6.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根据上述高职院校部份学生基础较差、贪玩等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采取对症下药之法:比如:模具设计课中的强度核算、热交换计算等,讲公式、讲理论他们听不懂,不想学,则可在教材中或设计参考资料中事先计算好,列成表格,他只要学会查表即可,一查便知,不用计算,他们照样可以学会模具设计并进行模具设计。有的学生高中的立体几何,大学的机械制图等课程没学好,看二维的三视图,尤其是装配图有困难,三维空间想象力差,看不懂。如听天书。则可以将二维、三维图用计算机绘成三维立体图,犹如一副透明的模具真实形态,生动、直观、具体,一看就懂,一目了然;或做成仿真实体模型,进行典型结构拆装、测绘和剖析;用生产中的实体模具拆开给他们看,给他们讲,再让他们测绘,然后照着加工。还可做成仿真动画,犹如实际生产中的模具动态,使其了解成型原理,模具各部功能和相互关系。这样,就没有听不懂的,也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7.组织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包括大一基础课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倾向性强的教材。以模具专业为例,比如:(1)大一语文课中的应用文可以适当加入以下内容:1)应聘自荐表的填写和表述;2)产品技术说明书;3)技术协议、技术合同;4)课题立项报告;5)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报告,经济性论证报告,技术可行性和可靠性论证报告等等;6)毕业论文;7)设计说明书等。(2)英语:将计算机常用词汇;模具加工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常用塑料的名称;模具常用的通用件、标准件、结构件等的常用英语词汇和常用口语,提前在大一、第一、二学期的教材中施教。(3)制图:将模具的通用件、标准件、结构组件等,提前在学生学完画法几何之后,在学习三视图画法、轴侧图画法、零部件装配图画法时穿插举例进行讲解,做作业时让他们照实物测绘一遍,帮助其理解、消化。这样,学专业设计课时,他们已经画过了,懂了,无须再讲,可以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多学一些模具结构设计等专业知识,以提高其设计水平。这样,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触专业,了解专业,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学习时间,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其实质是将学生的每门课程提纯精炼,使之与专业更加贴近,重点更突出,实用性也更强。此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工作量很大,需院校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方可完成。这也是职业教育中,模具专业三年改两年的必由之路。
8.抓好“双师型”老、中、青三结合教师梯队的建设,这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使专业建设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首务。
上述种种乃笔者浅见,限于学识与水平,不当之处望同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老师,不吝批评赐教,将感激不尽。
作者简介:江虹(1972- ),男,江西宜春人,江西省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研究方向:机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