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可行

2009-08-20 20:27
环球时报 2009-08-20
关键词:马歇尔援助国际化

李向阳

今年以来,有关减持美国国债的讨论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讨论背后,更多的是对中国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分配情况的再思考。除了持有美国国债外,我们的外汇储备还能怎么用?有人说,中国该效法二战后的美国,实施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共享发展计划”,这既可以将储备资金和过剩的产能转化为债权,还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举数得。但在笔者看来,中国即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依然不可行。

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目的实际上是要利用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对外通过向资源国提供半商业和半援助性质信贷的方式来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对内缓解产能过剩。但是,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美国当初实行“马歇尔计划”,更多的是从政治层面进行考量。二战以后,美国为了获取全球的霸主地位而推行“马歇尔计划”。因此美国选择援助国时,并非将目标对准全球,而是选择了它的未来盟国。欧洲和日本在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之后,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过多破坏,只是急需资金进行战后重建和经济的恢复,因此它们能够接受来自于美国的援助。

相比之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目标国则是资源国,这些国家面对来自中国的贷款援助时,很少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有时甚至会产生敌意。从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情况不难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第一大障碍就是资源国所担心的中国企业的政府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共享发展计划”,由政府出面对资源国进行信贷援助,获取对方的资源,难度很大。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这样的特定时期,中国用贷款换石油的做法都在当地国产生了很大反响。金融危机结束之后,这样的难度势必会加大,毕竟全球资金暂时短缺的情况在危机之后是要发生变化的。中国想要通过对外援助获取资源,其难度不言而喻。

那么,产能过剩能靠对外援助来解决吗?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总需求在下降,它在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导致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消费不足。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增加政府海外投资,尤其是资源类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无法缓解中国的产能过剩,这中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政府通过纯粹的对外援助,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增加对外投资倒是有可能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

另外,也有专家说,推动中国对外援助,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笔者看来,这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日本在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中,对外援助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日本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失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这使得日本很难形成一个逆差的发展模式,无法向全球提供一个强大的需求市场,日元自然也难以成为国际化货币。而美国则相反,它最终走上了一个国际收支的逆差发展模式,将美元推向全世界。按照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设想,中国既要保持出口的大量顺差,又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美国当初通过“马歇尔计划”获取全球霸权,并得到了全球事务规则的制定权,确立了政治、经济等领域规则制定权的地位。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在现阶段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中国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国即使超过日本后,离美国还有很大的距离,想改变目前全球的经济格局,乃至影响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目标相互间是冲突的,难以同时实现,它提供的手段很多情况下不具备可行性。▲(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马歇尔援助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马歇尔拒当元帅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为你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