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生命”的价值所在

2009-08-20 09:46冯尊祥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纸片黑板树叶

冯尊祥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小学数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更应关爱学生的生命。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关爱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案例1 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学的轨道时

片断:折出一张纸的1/2。

学生纷纷动手折纸片,并争相把自己折叠、涂好的纸片吸附到黑板上,此时,却有一名学生把自己折的纸片悄悄塞到口袋里,恰巧被老师发现,善意的要了出来。

师:你折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做四分之一。

师:“四分之一”怎么写?

该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1/4”。此时,教师并没有对此作出对、错的评价,而是请这名同学先领同学们读:“四分之一”。等他的“自信”渐渐取代了“胆怯”,才对这一折法予以评价。

师:刚才,老师让折“1/2”,他却折出“1/4”,对这事大家怎么看?

生1:多折了。

生2:跑题了。

生3:折错了。

生4:我觉得这种折法很创新,您让折“1/2”,他却超越了您的境界,折了一个“1/4”。

师:终于有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了。

……

最后,教师向这一同学深深的鞠躬,以此表扬他这一创新的做法。

有了这样的呵护和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纷纷折出1/4、3/4等不同的分数,顷刻间,黑板成了同学们展示创作的乐园。

【反思】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1/4”的出现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也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此处,教师机智地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结果,评价使“错误”变成了“创新”,评价赢得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和自信,评价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学们创新的“燎原”之势。

案例2 当学生苦苦探索时

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周长”时,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后,拿出了一片树叶,问道:“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你们有办法吗?”学生各自拿起面前的树叶,一会儿拿起直尺比划着,一会儿拿着量角器在树叶上移动着,还不时地停下来低着头与周围的同学小声商量着——这位教师见学生个个脸上露出苦苦思索的表情,忙让学生停下来,提示道:“既然不能直接测量,能不能用鞋带来帮忙呢?”有的同学“啊”的一声恍然大悟,忙拿着鞋带在树叶的边线上围起来,在树叶的凹凸处用胶布黏着;其他学生也跟着做起来。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已围好树叶的边线,拉直后在直尺上测量出数据,高兴地叫了起来,教师也高兴地笑了。

【反思】

确实,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走上正确的学习之路,为了避免学生做所谓的“无为”探索,常常让学生停下“手中的活”,打断学生“脑中的绪”,熄灭学生“心中的想”。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停下,是急着实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明示策略。我们可以发现这位教师更偏重的是“引领”,而不是注重教师“引领”与学生“建构”的和谐统一;所关注的是“数学结果”,而不是“数学思想方法”。案例中的教师“让学生停下来”,进行提示,这就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简化了“数学化”的流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品质,阻隔了学生思维情感的投入。那么,该怎么办呢?当学生暂时探寻不到测量树叶的方法时,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思路,要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相信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在经验的提取,结合眼前的实际问题,一定能够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进而在寻求办法的过程中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

课堂上的“互动”,有效地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得牢。学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爱学生的生命,呼唤生命的苏醒,让学生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猜你喜欢
纸片黑板树叶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听话的纸片
晓黑板
纸片也能托住水
树叶的不同称呼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