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个城市待下来 为啥怕见熟人

2009-08-20 08:32山鸡哥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3期
关键词:熟人

山鸡哥 陆 人

如何在一个城市待下来

山鸡哥

买份城市地图,然后走通它。开车、打车、坐车、骑车或徒步,都行。

想快速熟悉本城地标,就报名参加本城一日游。把手机号换成本城的号码,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中国联通,都行。印在名片上,并知会所有熟人。

在本城的银行开一张实名存折,你在本城的财富积累从此起步。

找一份工作。至少你从此有了一个收信地址。若暂时没找到工作,或想休息一阵,就去附近邮局租一个专属于你的邮箱,这样也能有固定的通信地址。

安装一部固定电话,让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你手机关机时,也可以找到你。

上街去,找到对味的时装店、餐饮店、运动场所、休闲场所,并不时光顾帮衬;它们有机会成为你的精神能得到休息的“第三空间”。

街拍城市,即使不能发表在报刊上,也能放在网上。在当地日报上发表文章,即使发在副刊版或读者来信版。

参加同行的聚会。不是为了跳槽,而是让你在专业上不落伍。

在住处开一场派对,哪怕是睡衣派对。别怕事后收拾房间,图个热闹好玩。

培养业余爱好,以爱好来交友,如上新东方的课,打羽毛球或高尔夫,唱K或唱地方戏。把每次在不同场合跟人的合影照片,贴在一面墙上;一年下来,那面墙上全是你在这个城市的欢颜。

去图书馆、英语角、相亲聚会、明星演唱会,找到跟你一样情趣和心境的异乡人,跟他们玩儿。去古玩市场、旧书摊、市民广场、街心花园、晨练场上结识城中老者,他们是睿智并有耐心的聊天对象,俨然是城市的化身,能告诉你关于城市的历史掌故。参加本城的义工组织,为残疾人、儿童和有需要的人义务服务。

去本城的城市历史博物馆逛逛,那里摆着城市的过去;去本城的城市规划展览馆逛逛,那里摆着城市的未来;你像城市的主人一样,把城市的格局和面貌看看清楚。

给市长热线打电话,反映你体会到的城市问题。在市长接待日,抽空去跟市长聊聊。

报名参选你所居住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楼盘管理,维护自己和邻居们的权益。

每次出差回来,给同事带可以在办公室分享的外地特产美食。

学习本地方言,与当地人用俚语开玩笑。

抽本城的烟,喝本城的酒。

跟当地女孩拍拖。

跟街坊、邻居、保安、出租车司机、房东、店员、公司前台……及所有为你服务的人打招呼,记得感谢与赞美。

准备好红包,参加当地朋友的婚礼。建立几个圈层:同事圈、本地朋友圈、异性圈、爱好圈、专业圈、损友圈、街坊圈、消费圈。

开一个本城生活博客,写城市生活心得;然后你会获得意外的链接。

嘴馋时,留意搜房网上小区BBs的FB活动召集。没节目时,上豆瓣的本城小组找节目,或发起节目引人参与。为陌生人指路,赠他一面之交的温暖。

请外地朋友吃饭,并为他们当导游。

有条件的话,把你的父母也接来,哪怕只是小住一阵。他们能感受到你的成熟、担当和“地主之谊”。

在本城买份意外保险,受益人写你的父母。如果你万一有事,保险金也算游子如你对父母的孝心。

抵押你在这个城市的未来,预支你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按揭买一套房,哪怕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哪怕是二手房,也算是你在这个城市的永久性的立足之地。

最后,在本城完成就业、发展、买房、定居、结婚、生子诸事宜。你就不再是一时的过客,而是在你的第二故乡,成为理所当然的市民。

(摘自《新闻晚报》)

为啥怕见熟人

陆人

我常遇到一个困扰,就是在一个很近的距离内,已经不可能看不见了,一些“熟人”却硬挺着装没看见你,昂着头,或低着头过去。擦肩而过时,你知道他(她)绝对已经看见你了,你已做好了打招呼的准备,他(她)却拒绝接招。这让我觉得,相当多的中国人都怕见熟人。

一个跟我住同一单元的一家,小伙子算是原来认识的朋友,到他家里坐的时候见过他媳妇,当时相当热情,当然,是通常中国式的有点虚假的热情。后来每次在楼下单独跟这媳妇碰见的时候,总觉得和我打一个招呼对她来说似乎是极大的困扰。最不堪回首的是有一次,老远看见她过来了,她好像也意识到无法可躲,走到还有十几米处居然来了个一躬到地,头弯到脚面去弄鞋。这是一个很不雅的姿势,因为很不自然绷直着双腿屁股撅向天,我走过这个保持着屈辱姿势的女人时,心里有点酸酸的,不就是个熟人吗?有这么可怕吗?

如果人家实在不愿意和我打招呼,我也不会煞风景地去叫人家,因为我觉得,打招呼,笑一笑,对于很多人都是极费力和需要付出相当大心力的事,他们的心似乎焦虑不安,极度不愿意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我也不忍打扰人家了。

有一次,和一个辞职前原单位同一办公室的女上司狭路相逢,我知道她看见我了,但她采取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回避策略,抬着头,平视前方,眼珠动也不敢动一下。我不忍打搅她,但又不想像她一样装没看见,只好侧头行注目礼,挠着头,向她示意我明白她视力不好,接受了她的伪装。原本以为这一遭遇就过去了,没想到10分钟后在同一地点又碰上了。我心想她这回实在躲不过了吧,谁知她宁可脸都憋红了也绷着不看我,痛苦地走了过去。

也许,和熟人打个招呼对很多人来说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这“熟人”指的不是很熟的,关系相当好的人,而是介于半熟不熟之间,打招呼实际上等同于应酬。我在一个单位的家属院租住,时间也不短了,有好些脸熟的人。我希望的状态是,说过一句两句话的人算是认识了,以后见面时点个头,笑一下,或者不笑,眼睛睁大一下就行。但是很多情况是当你去看他(她)的眼睛时,他(她)却一下子把脸扭开了,或者似乎看着你,眼神却散漫不聚焦,并且游移不定,让你无法确认他(她)是否看见了你,用疑兵之计让你不知所措。

外国人认为人家看见你你却把眼睛移开,不和人交流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对人家简直是一种侮辱。中国人难道不是这样认为吗?如果有人给你这待遇,你肯定极不舒服。中国和外国的区别在于,外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无礼,中国人则认为这种无礼是可被双方接受的。

不愿意和熟人打招呼,我想,故意无礼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数是实在承受不了那一笑的心理负担。中国人已经受够不想笑时强作欢颜的苦,中国人也已痛苦地付出了太多的谄笑媚笑,对这笑实在有点害怕了。还有就是内心焦虑,不愿见人,以被人发现为苦。

人人都说中国的单元房是老死不相往来,隔壁住都不打招呼。看似是人情冷漠社会倒退,其实却是自我保护,求得一片清静的强烈动机使然。也是一种领地意识的萌芽。过去的大杂院筒子楼似乎比现在亲热,但两家邻居为一个煤球大打出手也是常事。中国人不可持有武器,司法几乎又指望不上,个体的人对于外界的侵害几乎无能为力。因此单元房出现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与邻居划清界限,自我保护是第一位的。

中国人的怕熟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这时,就应该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披着这厚重的壳,宁可活得这么累呢?

(摘自《山西晚报》)

猜你喜欢
熟人
Life Story
和熟人相处之道
我有熟人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熟人横行
和熟人相处之道
和熟人的相处之道
珍惜“熟人”的6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