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点思考

2009-08-18 08:54陈美兰谢百胜
老区建设 2009年1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发展

陈美兰 谢百胜

当前,全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它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次推动扶贫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认为,缓解和消除贫困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第一要务。扶贫的直接功能是减少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程度,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扶贫的拓展功能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那么,贫困地区怎样跳出困境?怎样科学发展?怎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全市贫困地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莲花、上栗、芦溪、湘东等县区的部分重点乡村,并与村组干部进行交谈,分别听取村民、村干部和县区扶贫办的意见,实地察看了解情况。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部分重点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给我们其它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萍乡市贫困地区的基本现状

萍乡市在江西是一个小地市,经济总量不大,贫困面也不算大,贫困人口也不多,但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由于地处湘赣边界,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93.7%,特别是地处南部罗霄山脉和江西境内最高峰武功山脉的莲花、芦溪、湘东等地的一些山区乡镇,更是我们萍乡贫困面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多耕地少,山高水冷气温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改善基础设施难度大,脱贫成本增加,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同时,大多数村都是“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农民自我积累少,一遇大的自然灾害,又重返贫困之列,即使基本越过温饱线的群众,其温饱的标准也很低,且发展不平衡。这些贫困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造成的先天不足,经济、社会、文化长期落后,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无优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配置更加不利于向贫困地区流动,市场竞争更加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发展由主要面临自然风险转变为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贫困状况和复杂原因,研究新阶段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举措,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所有扶贫人尤其是贫困地区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部分重点村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偿试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扶贫资金的强势注入下,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些变化无形给贫困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对扶贫开发明确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要求,更是给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带来了福音。萍乡市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抓住国家诸多利好政策,抓住当前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村级经济薄弱,群众增收难等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克服困难,掀起思发展、谋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高潮。

1、抓产业培植,夯实“一村一品”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是“一村一品”的核心特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支撑。良坊镇心田村两委一班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对主导产业逐一进行论证,从中确立了果品种植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2008年,他们从广西灵山县引进种植能人,采取联营方式,租赁荒山、荒坡开发果园面积近300亩,种植桃树、梨树、杨梅、枇杷树等果品10多个品种,前期投资近40万元,包括开山挖地、购买树苗、山地租赁费、劳务费、购买农药化肥、修路等,预计第3年挂果,就可以保本投入山上的资金,第4年收回投资成本,第五年起,村委会每年最少可获利10万元。为使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他们发动、引导农民开山种果,帮助农民算好效益帐,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采取以山换山、以田换山,以宅基地换山等方式,协商解决好开山种果的山林权属问题,保护果农的利益不受侵犯,让果业成为该村的一条创业致富门路。心田村抓产业培植的新路,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走出了一条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突出特色,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六市乡西坑村从该村实际出发,2006年底,引进瑞森农产品加工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试种食用菌,2007年带动农户12户种植,完成种植菌袋12万袋,实现利润18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0人,劳务收入16万元。2008年,该村又引进县森美公司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征地30亩,建设标准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和厂房,带动农户32户种植,安排劳动力就业70余人,户均增收1万余元。食用菌种植的成功,使他们看到了农业产业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看到了振兴农村经济的希望。2008年,西坑村利用本地人才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森美公司建设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征地1500余亩种植红豆杉,安排劳动力100余人,劳务收入16万元。这两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使西坑村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生态立村,由单一传统农业向经济产业转变。广寒寨乡塘溪村从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推出一揽子休闲旅游计划,春天赏花、挖笋、摘野菜、吃农家饭、钓新鲜鱼;夏天漂流、登山狩猎听鸟语;秋天打板栗、采野果等农家乐传统项目,把塘溪村打造成了萍城及其附近地区人们假日休闲的后花园。生态牌不仅使广寒寨塘溪村声名鹊起,更重要的是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改变了塘溪村过去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也找到了山区贫困村适合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子。

三、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是重点村加快发展的关键。这几个重点村能找到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子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一个成员齐全、年龄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积极性高、带头致富能力强、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党员队伍。同时,强化村级班子的民主管理意识,完善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更加明确,运行机制更加合理,工作效率更加提高,从而为村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启示之二:抓好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重点村加快发展的重点。这几个重点村“两委”都把着力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选择一批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同时,积极组织本村党员骨干、致富能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开宽视野,拓展思路,更新观念,并学以致用,带头致富,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增收渠道得以拓宽,增强了可持续发展性。

启示之三:领导重视、扶持到位是确保重点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几个村都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生活较为富裕、乡风文明凸显、村民安居乐业的和谐、进步、发展的新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挂点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切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身体力行,实地调研,建言献策,积极牵线搭桥,共同研究村级经济发展大计,不仅从人力上给予重点村支持,还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扶助,从而使这几个重点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启示之四:贫困地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根本动力。人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贫困地区人民只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到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去,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发展家乡。同时,把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减贫脱困的根本动力,克服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中庸之道,树立事在人为的信心、艰苦奋斗的决心和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增强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主人翁意识。无论制定扶贫开发规划,还是扶贫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过程,都体现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贫困群众的各项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作者简介] 陈美兰、谢百胜,江西省萍乡市扶贫办。

[责任编辑:尧水根]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发展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