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菲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2009年1月9日,万众瞩目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中接过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被人们称之为“稀土之父”;作为教育家,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如今这位年近9旬的老人,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亲赴边远矿区考察,为稀土资源优化利用而操劳。为了包头、黄河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徐光宪携同他的老同事、老战友两次向国务院提出有关书面建议,两次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最近,笔者走近这位传奇老人,89岁的徐老脸上挂着深潭流云般的笑容,一如北京高远的天空,可谁知道他笑容背后有多少人生的波折和故事。
逆境中绽放的花朵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自幼就在理科方面表现优异。然而因家道中落,国难又至,徐光宪辗转求学,从杭州到宁波,甚至不得不在家中自学,最后他终于通过努力考入上海交大。
在上海孤岛,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中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在实验室中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1944年7月,徐光宪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1月起被交通大学化学系聘为助教;同年4月18日,徐光宪与同班同学高小霞结为伉俪。1950年,就在徐光宪夫妇在美国攻读各自的博士学位时,朝鲜战争爆发,高小霞放弃了在美继续深造攻博的机会,冲破种种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地和丈夫一起回国效力。徐光宪夫妇经好友唐赦庆(后任吉林大学校长)介绍,双双到北京大学化学系执教,一教就是一辈子。
八旬克服丧妻之痛
徐光宪有着传奇的爱情:他和妻子高小霞同窗共读;同年回国定居;同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曾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徐光宪和夫人高小霞“十同”的故事在高教界、科技界传为美谈。1998年,徐光宪与高小霞这对院士伉俪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徐光宪曾梦想,夫妻俩能过一个金刚石婚,然而天不饶人。高小霞因腮腺癌住院治疗时,已78岁高龄的徐光宪隔日就搭乘公交,花1个小时前往医院照顾爱妻。谈及妻子的故去,徐光宪眼圈发红:“那时她的腮腺有问题,但一直认为是腮腺炎,耽误了两个月,后来查出是癌症,已经转移到肝……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高小霞离开后,徐光宪身心交瘁,追悼会上,他最后一次深情拥住高小霞,泣不成声。他特意将爱妻名字铭刻在墓碑左边(按照尊卑排位,应是男左女右),并向旁人解释:“我尊敬她。”他常常独坐在空荡荡的房间中,抚摸着老伴生前曾经用过的遗物。女儿和学生都担心这位八旬老人将难以熬过这一关。然而在悲痛的背后,这位老人要用近80岁的心力开始学会一个人生活:“幸福和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如果为失去一件事物而懊悔苦恼,那么,失去的就不仅是那件事物,还有心情、时间和健康。”
徐光宪开始振作起来。他奔波于城市之间,参加各种会议和学术研讨;每天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在科学研究上,徐先生开始将目光转向比以往的实验研究更加深层的地方。
2005年,徐光宪再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毫不犹豫地将100万元的奖金全部托付北大化学学院分配,其中的60万元专门设立“霞光”奖学金,每年资助8个努力学习又家境贫困的学生。“霞光”取自这对伉俪名字中的各一字,徐光宪特别强调这一奖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完成夫人的夙愿。
徐光宪的4个女儿中的3个都在国外有各自的家庭和事业。唯有大女儿徐红因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时精神受到刺激,于几年前离家出走,至今音信全无。“作为父亲,我始终觉得对不起她。”说到这里,脸上总挂着温和笑容的老人不禁黯然神伤,眼角闪动着泪光。“所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困难和不开心的事。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从快乐的方面去看。”很快地,老人的言语和神情恢复了快乐。
“金庸迷”的抽屉情结
小时候,徐光宪体弱多病常看中医,不曾想这却让他收获了健康之外的东西。“童年时我经常要去抓中药,看到药铺的柜子上全是小抽屉,上面贴着药名,一清二楚,非常方便。我就想,我以后脑袋里也要有这样的抽屉,把学到的知识分类装起来。”
“抽屉情结”让徐光宪养成了分类的习惯。他家那些整齐排列的铁柜子上面都贴着标签,打开一看,里面从内到外整整齐齐地排放着资料,学科、标题一目了然。如今,徐光宪除了正在修订再版的《量子化学》,还在编写一本《知识的系统自然分类和新编码法》。“我是受了中药铺抽屉的启发,觉得我们的知识也应该做科学的系统分类,现在通用的几种分类法,都有不足之处。”虽身为一名化学家,徐光宪却对文理各学科均有涉猎,谈起哲学、经济学等学科来亦头头是道。他深有体会地说:“除了分类比较,还要注意文理融通的原则。比如牛顿第三定律,讲的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与人际交往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光宪对于新知识的汲取是一般年轻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使用电脑他是那一代老教授里第一批学会的,他给自己在学校BBS上的ID取名为“老顽童”。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上网,了解各种信息,并经常把有用的东西“打包”转发给大家,连书信、论文和幻灯片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的。老人打字并不快,他经常端坐电脑前一连几小时敲击键盘。他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
徐光宪笑着说:“我现在有做不完的工作,这说明社会还需要我,使我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人生很大的安慰,我现在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以前我喜欢下围棋,但下棋太费脑子,晚上下一盘棋就容易睡不着觉,影响第二天工作。就不下棋了,吃完晚饭后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放松一下精神,书放下就能睡着。”他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并说自己还爱看《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天气好的时候,徐光宪会在蓝旗营小区院士楼下的草坪旁边散步半小时左右,他用散步代替交通工具,信步于办公室与家之间,生活波澜不惊,却在一派平和中洋溢出生机与活力。老人自认没有什么长寿的秘诀,能与世人分享的,只有久经历练的乐观与豁达:“我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情绪,要有一个参考坐标系;快乐不快乐,就看你的坐标原点怎么定。”